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4月13日 星期三

    带一本书去日本

    汉嘉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4月13日   09 版)

        最近有两则与日本有关的新闻,主角是中国人。一是樱花盛开时节,大批中国游客东渡赏樱,拥挤吵闹攀枝折花现象频出;二是赴日中国人购物热情高涨,热门日货如珍珠、铁壶等供不应求。说是新闻,从内容看也是“旧闻”,这几年往往如此。由此想到,自省国人某些旅游陋习的同时,是不是我们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的认识和了解太少,虽踏出国门前往探访,仍不免追逐、纠缠、聚集在诸如富士山、樱花、寿司、小家电等符号化的焦点上。要是之前认真地静下心来读几本相关的书,情况或可有所不同。

        被读者称为“知日派”的李长声、刘柠、毛丹青、苏枕书等旅居日本多年,对日本历史、文化、民俗乃至社会诸多方面颇有了解的作者,近年来以其陆续问世的作品拉近了中国读者和日本间的距离,这些口碑和市场反响都不错的“知日”之书无疑令中国读者多了一些了解日本的途径。作家刘柠刚刚出版的《东京文艺散策》便是这样一本带着读者走近日本进而换个视角行游东京的另类指南,书中的文字穿行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从作家故居到旧书肆,行旅与轶闻,现在和往昔,杂糅在作者恬淡的笔触里,兼具文学性与按图索骥功能。苏枕书的新书《有鹿来》则写她熟悉的京都,眼界所到之处极富个人化特质,把这座古城的山川胜迹、感官体验与季候流转中的文化意蕴、景致意境娓娓道来,与其前作《京都古书店风景》是极好的互补;旅日近三十载的李长声的“知日”著述甚多,在国内的三联、中华、商务、海豚等出版社遍地开花,比较新的有《瓢箪鲶闲话》《昼行灯闲话》,他笔下涉日范畴虽广,但最出彩的是日本文坛掌故、书业八卦,他的译笔亦佳,所译《黄昏清兵卫》《隐剑孤影抄》被很多苛刻的藤泽周平读者认同;做了不少中日文化交流工作、翻译大量日本文学作品的毛丹青向来喜欢用脚步去丈量和观察这个邻国,他出版的几本书多是记述其在日本各处行走的见闻,最新一期他主编、执笔的《在日本》书系,书脊、封面上冠以“岛国88元素”字样,其丰富多元可想而知;与上述几本新书的闲情趣致相比,近日出版的学者熊培云新作《西风东土》则要思辨、沉郁一些,这本厚重的旅日见闻、反思之作着眼点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与国民性、现代化、思想流变、社会结构等话题,并与中国相对照,比纯粹的思想性学术性著作好读,但比泛泛的旅日见闻录深刻。

        除了这些新近出版的“知日”之书,坊间关于日本的著述可选的还很多。萨苏的《与鬼为邻》生动、犀利,剖析日本国民性的不同侧面,姜建强的《大皇宫》从日本天皇的来龙去脉透视日本历史,舒国治的《门外汉的京都》闲适、随机,有他鲜明的任性自在意味,汤祯兆的《整形日本》《日本映画惊奇》则聚焦当今日本社会的流行风潮与流行文化。如果读者兴致盎然,这个作者名单还可以继续开下去。

        有一点相当耐人寻味,同样是我们的东亚邻国,与中国文化不乏渊源,韩国的流行文化,比如韩剧、流行音乐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力极大,可书店里关于韩国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书籍却算不上多,起码比起日本来是这样。先不探究其中原因,只是觉得那些去了日本还会再去或者整理行囊即将出发的旅行者不要辜负这样的文化、信息资源,不妨带一本“知日”之书再动身,日本的魅力远不止年年长假国人如织所围绕的那么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