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2月24日 星期三

    向捐书老人学什么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2月24日   08 版)

        九旬老人驾鹤西去,将上万册图书捐给图书馆,这是嵊州钱方来先生的遗愿。据报道,近日,根据钱方来的遗愿,其收藏的1万册各类图书和上千封书信无偿捐赠给嵊州市图书馆。这是嵊州市图书馆建馆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图书捐赠。(1月25日《绍兴晚报》)斯人虽逝,却给我们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缅怀这位可敬的老人,除了继承他的文化遗产,笔者认为,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和甘于寂寞的治学精神。

     

        学习他的奉献精神。钱方来老人将上万册图书捐赠社会的做法,正是另一种慈善之心的传播和接力。它像一面镜子,不仅折射出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证实了慈善犹如一粒种子,能够把爱和知识播撒人间,让知识的种子在人们的心田繁衍。北大教授季羡林说过,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才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古籍中所寄托的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历千年而不衰,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些爱藏书和读书的先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钱方来老人的捐书,说明书籍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知识和营养,更是弥合人们知识差距的一种物质资助和精神沟通。当然,捐书更高的境界是,“为别人活着是一种快乐。”这个境界是如何而来的,钱方来老人没有说,我想,很可能还是读书读出来的。读书和做人的境界总是有密切的联系。

     

        学习他的静心读书甘于寂寞的求知精神。钱方来老人可谓是“学富五车”,他的1万册捐书正好是目前嵊州图书馆藏书27万册的二十七分之一。这些书可不是一般普通的书籍。“钱方来的遗赠大大丰富了嵊州图书馆的藏书,许多书籍更是填补了馆藏的空白”。钱方来担任小学、中学教师40年,退休后被聘到嵊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和合编了地方文史资料10余辑,在国家和省、市报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这些学术成果,均来自于他的勤奋读书和刻苦钻研。据知情者讲,他嗜书如命,“每天晚上方老师(即钱老师)看书到12点”。人是需要文字抚摸与慰藉的,因为文字能感知生活的冷暖,文字能让人感受生命的敬畏。阅读不仅可以给我们以知识和思想,更给予我们一种心灵的观照和陶冶。而相比较起来,如今我们的一些人,说起读书,要么以年龄大了,记忆力不好了,或以工作忙为托辞,不学习甚至拒绝学习。借口背后的事实是,我们确实没有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更没有把读书变为生活中的常态。如果大家都把读书当成像聚餐吃饭、喝茶聊天等不可缺少的事情时,相信很多人就不会感觉没有时间读书了。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在策划着如何“行万里路”的时候,不妨也像钱方来老人那样“读万卷书”,这是一件关乎提升每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大事。

     

        浙江省绍兴市 董柏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