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是如何履职的?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我在人大这五年》这部书中,以130万字的厚重分量,不吝笔墨,真诚坦率地与读者分享了他在2008年至2012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五年期间的所思、所言、所行。这部书真实地展示了一位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该书分为上下两册,内容包括“两会手记”、“年度建议”、“审议声音”、“调研随笔”、“议政网事”、“媒体关注”六个部分,经作者精心遴选汇编而成其荦荦大者。
不少对由朱永新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有所了解,且读过其《我的教育理想》的人都知道,朱永新的著作很有力也很丰富,他是有名的苦学深思的学者,他更是一位敢于也善于实践的理想主义者。而且,在任何一个可能发出声音的时刻都与基层民众的意向同向而行。若没有旷日持久的坚持,便不会有这部洋洋洒洒130万字的著作。从新教育实验到全民阅读,朱永新始终用自己的笔触见证书写的力量,推动理想与现实的合一。
朱永新是一个具有很深教育情结的人,用他的话讲:“不论什么时候,教育都是至爱。”书中的建议70%与教育有关。书写的力量源于行动的力量,也源于对以往行动进行的反思。对经历的整理本身就是一种倒逼,逼迫人们必须进入沉思状态。这种状态是任何学者从事研究所必经的过程。他在回顾五年代表履职经历时,总结出三点体会:一是立足专业背景,二是立足中国国情,三是立足民间社会。这三点体会既是个人履职的经验之谈,也道出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共同心声。
历史不仅存在于资料史册里,更存在于每个经历者的心里。这部书记录的不只是一个人激情燃烧的光阴故事,同时刻录了民进作为参政党的履职活动记忆。朱永新拿起笔以告白式的微观叙述,使得调研环节更加鲜活饱满,立体呈现了众多充满理想、勇于实践的民主党派成员形象。
朱永新并非总是温情感性的表达,在对国家治理提出建议时,他的语言是深刻冷峻、启人心智的。“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教育学研究讲究科学实证,“质”是构造教育体系大厦的灰色基桩,“文”是吸引人瞩目的华丽门窗。朱永新在不同场合的发言,除根据国情政策、科学理论和数据案例说话外,更不乏随意倾诉于笔头的唯美感想,而这些恰恰是他作为教育人文质彬彬、春风化雨的习惯使然。相信会有不少读者被这些灵性瞬间的闪光点所吸引,继而深受鼓舞。
这部书值得关注全国两会,关注中国发展,关注老百姓所盼望解决的大事的人去仔细品读。读者不必费劲通览全书,即使任意翻阅其中一章,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巧妙融合了理性思维与理想情感的独特著作,从而改变对议政建言类著作沉闷呆板的一贯看法。仅从笔法的角度看,《我在人大这五年》已具有开创意义。他擅长用通俗的比喻,来表达履职的感受,这也让外界很容易明白两会的特点。“这五年里,在人大这所学校里,老实勤奋地学习,认真深入地思考,尽己所能地讨论,一丝不苟地建议,我的确一直收获着,成长着。”譬如他在“两会手记”中写的:“在这时代转型的关口,我们都是虔诚的学生”;在“年度建议”中写的:“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一双眼睛的视野再宽广,也受碍于躯体的制约。”
这部书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简单自述,而是向外界传递了诸多认真履职的代表们的思考与行动。朱永新说:“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才能活得精彩!”在这部书中,代表们“日雕月琢、水滴石穿”的履职品格跃然纸上。从两会前为建议议案的准备到两会期间的用心参会,从执法检查到专题视察,从常委会审议到媒体交流,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朱永新及与他同样对参政议政秉持热诚态度的代表丝毫不敢懈怠。因为他深信:“国家,从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我们作为这些人的代表,如果在每一次投票时深思熟虑,在每一次发言时发自内心,在讨论每一部法律字斟句酌,人民的心声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传达。”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富有灵魂的东西,往往是作者费尽心力,根据自身经历和内心体悟凝炼出来的。翻阅这部书时,我不禁回顾自己担任全国人大代表13年来的漫漫路程,这种源自内心的感同身受更加强烈。与作者结识交往二十余年,同在教育战线,同在一个党派,同任人大代表,同有一番感触。写是要白纸黑字落下实证的,是有逻辑条理的,是需严谨思考的。写作使人精确,写作使人有沉思的习惯,来克服浮躁情绪。
朱永新正是这样热衷在浩瀚书海里勤劳耕种的人。他的笔耕不辍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是出了名的。“今天是人大闭会休息日。本来想好好睡个懒觉,但是早晨5点半还是醒来了,想到那么多的文字债务,再也无法入眠。于是起床工作。”在崎岖蜿蜒的贵州贫困山区金沙县的调研路途中,他废寝忘食地看书,寻找自己的精神活力。沿途的湖光山色正如黑夜里的艳丽色彩,只管视而不见。保持思考与写作的热情,这难道不正是朱永新所追求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吗?
“而今陌上花开日,应有将雏旧燕知。”多少平淡繁冗的工作生活记录——《我在人大这五年》,洋溢着那一腔参政为民热情,蕴含着那一往教育深情。
《我在人大这五年》,朱永新著,新华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