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2月24日 星期三

    一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灵魂裂变升华的心灵史

    《潮起潮落》再现新中国文坛巨匠沉浮人生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2月24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周扬、夏衍、沙汀、何其芳、荒煤、许觉民、冯牧、巴金,这些举足轻重的文坛“执牛耳”者命运几多沉浮?他们在大的时代变动中的人生抉择与心路历程有哪些波折?新中国文坛前三十余年经历了怎样的波谲云诡、万千气象?前文化部副部长荒煤的秘书严平在新作《潮起潮落:新中国文坛沉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真实而冷静地描绘了新中国文坛八位“掌门人”的不虚美,不隐恶,堪称一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灵魂裂变、升华的心灵史。

     

        作家张抗抗在读了书中《历史的碎片》之后曾写信给严平表达自己的看法:“你能够把何其芳那么一个‘复杂’又‘单纯’的人物对于理想的执著追求与内心的矛盾,处理得特别合情合理,真的不容易。既写出了‘诗人毁坏’的历史因缘,也写出了‘好人好官’未泯的良知……那是一种客观的历史态度,也可见作者的善意与温情。要害处轻轻点到,读者已心领神会;既为诗人的‘认真’惋惜,更为革命的严酷怵然……你把这一类人物的‘历史深度’表现出来了,犹如那个时代活生生立在眼前。”

     

        严平与这些昔日文坛“掌门人”都有过交往,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真实史料,因此书中鲜为人知的史实随处可见,很多更是首度披露。比如周扬对自己“十七年”中所犯错误的概括、夏衍等人围坐一团关于“三十年代”的率真聊天、何其芳那段少为人知的美丽故事、荒煤在长安街发出的那声长叹、晚年巴金与女儿李小林的沉重对谈等等。这些点滴细节,重塑了我们对原有历史的认知。

     

        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女作家茹志鹃曾建议严平“写一本日记吧,就把你每天所经历的如实记录下来。”很多年后重温这段话,才知道那是茹志娟给自己的最好的建议。严平说,不能不说的经历使她开始重新找寻。她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循着记忆的线索,补充大量材料,力图重构他们的生活世界。“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一个曾经亲历历史的人对昨天的探寻和研究。”严平说,“如果说回忆是苦涩的,思考却充满着挑战的快意。”每当她在回忆中重新走近他们,就愈加清醒地看到,这些昔日文坛的“掌门人”——他们既是投身革命的一代,又是“五四”和民国文化哺育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极其复杂,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不断地卷入政治和艺术的矛盾漩涡,每一步充满艰辛的跋涉都代表着共和国文艺发展的曲折历程;他们个人的痛苦,也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分裂、蜕变和升华。他们是多元的,在分析他们的时候我们不能追寻“唯一性”,而必须用开放和多元的目光审视历史,那种“非白即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只能引导我们走向误区。她循着这样的思路完成了自己的写作。

     

        该书责任编辑刘伟认为,《潮起潮落:新中国文坛沉思录》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记忆与现有史料里面,而是循着记忆的线索多方求索,寻找佐证,力图真实客观还原他们的人生轨迹,尝试走入他们的内心。因此,最终呈现的这八位人物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温度的,是与既有的“定论”不一样的。尤其是周扬、沙汀、何其芳诸篇,更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清新:周扬“文革”结束后不遗余力,努力团结众人奋发有为、呕心沥血,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沙汀与生俱来的“硬气”与执拗,使他用雎水关十年的困顿换来了一生的“收获”,晚年失明后仍笔耕不辍;何其芳近乎诗一样的人生,对领袖的崇拜自延安始,终至一生不曾改变;“文革”中劳改养猪也是兢兢业业、极其认真,与女青年的那段美丽故事更是让我们重新找回了写《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何其芳。作者透过重重历史迷雾向我们再度诠释了“书生作吏”这一历久弥新的主题,写出了这八位“掌门人”内心的痛苦与纠结,更呈现了历史一步步走来的艰辛与曲折。真诚地面对与思考,并从中汲取力量,或许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最大的价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