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以一个村庄的历史折射了整个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从清朝末年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叶炜博士描写了麻庄九十多年的变迁,写出了清末民初时期的大变革、写出了山匪,写出了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并对土地改革,大炼钢铁、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进行深刻反思。作家通过一个村庄一个家庭的变化,探寻乡土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它是一部厚重的史诗型著作。
初读《福地》,感到其故事格局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相似,就连叙事风格也和其像极了,麻庄是中国的马贡多,万家的遭遇和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家族也有惊人的类似,人与鬼魂的对话,万物有灵,青皮一语成谶的预言也和百年孤独中的猪尾巴传说写作手法相似。但从人物塑造这一角度来看,《福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该小说描写了麻庄九十多年的风云变迁。从清末捻军到清末民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大跃进,文革和改革开放这些时代背景,在此背景影响下,各类人物在时代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也受时代大背景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曲折经历。同时,地域环境在人物身上得到很好的展现,乡土气息浓烈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除人物语言外,作者还用了大量的民谣、农谚,从婚丧习俗到节日节气风俗等这些特指的文化遗产,使鲁南文化精华在作品中发挥着点缀和催化作用,宛若一幅幅古典而诗意的风情画。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叶炜的《福地》就是这样的民族秘史。叶炜围绕老万家的四个孩子的遭遇娓娓道来,花开几朵,又最后回到麻庄万家,这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叙事风格。
《后土》以二十四节气作为文章章节结构,《福地》以天干地支结构全文,都深受传统农业文明影响。《福地》写了60章,正好一甲子,也是一种循环,许多章节开始对应的气候描写看似闲笔,也大有深意,正如《红楼梦》中春夏秋冬场景变化对人物命运的提示一样,福地中天干地支的变化对人物的出场以及人物命运的变化也作了提示与强化。
儒家讲究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部小说中地名以及人名很有地方特色。从名字中能看出许多玄机。 比如,麻庄在小说中是一个乞丐和一个晒太阳的老人一场偶然对话的产物,是子虚乌有之乡又是中国所有实实在在的乡村的代称。老槐树,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族群迁徙记忆。正如小说中所说,“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老槐树代表着根和迁徙以及寻找福地的过程,小说中的老槐树也是近百年沧桑历史的见证者,是生生不息的代名词。
张炜在《九月的寓言》中塑造了一系列诸如“小村”“廷鲅”“赶鹦”“红小兵”“肥”等独有的名字。叶炜在《福地》中塑造的万仁义,万福、万禄、万寿、万喜、万乐,万春、万夏、万秋、万冬,以及青皮这些匠心独运的名字,也将作为独特的符号留在读者的记忆中。
《福地》,叶炜著,青岛出版社2015年6月,6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