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地域化渐行渐变,苏州当代小说有何可能性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16日   08 版)

        编者按:作为江苏小说创作的重镇,苏州以“小巷文学”“苏味小说”而享誉文坛。继“陆苏州”陆文夫之后,又涌现了范小青、苏童、叶弥、荆歌、朱文颖、戴来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实力派小说家,他们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一批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范本。地域文化对苏州当代小说有何主要影响?新世纪以来苏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有哪些?地域文化影响苏州当代小说发展有无新的可能性?12月4日,由江苏省作协、苏州市文联、市作协联合举办的苏州当代小说与地域文化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来自全国的四十多位专家的深入探讨,将会给中国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及演变带来深刻的启示。

        地域文化渐变,苏州文学何为

        “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在急剧的变化中面临着地方性经验的泯灭,大众传媒、高铁、航空……方方面面的挤压使得过去传统的地方越来越面临危机。”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提出,这种危机不仅会影响到城市的面貌,还会影响到口音。然而,地方差异被泯灭的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中国也同时经历着地方性的复兴,每一个地方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李敬泽说,如何理解地方问题,同时也是如何理解中国。在新的世纪,地方正在重新获得一种新的文化力量。因此,在这一背景下讨论苏州当代小说与地域文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的关系,也包含着这个时代关于文学创作,关于作家的写作与地方文化认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地域文化对文学深远的影响显而易见,一方文化滋养着一方文学。苏州文坛是一份令人瞩目的力量,陆文夫、范小青、苏童等,他们的小说作品集许多苏州文化的精髓以及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丰富着当代文学史。”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韩松林表示,苏州作家以风格技巧的迥异显示出当代文学创作的多元多变与创新理念。苏州当代文学的成就,尤其是当代小说的成就是立体的,多元的,这与对苏州文化有深厚情感的文化批评家队伍密不可分,苏州的作家和评论家在相互的切磋中不断推出一个又一个优秀文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作家和批评家使苏州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充分体现了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特征。而文学的繁荣发展与地方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代苏州作家之所以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除了拥有这片令人自豪的文学沃土,除了一代又一代的苏州作家秉承着高远的文学理想,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历届苏州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关心,有苏州市文联、作协的努力工作,他们在支持扶持文学创作、营造浓郁文学氛围,发现鼓励文学新人,推荐奖励优秀作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舒心、暖心的工作,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研究和推广。

        苏州市作协主席、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说,他们在2012年底召开过“苏州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讨论当代文学史中苏州作家的意义。那么,苏州作家的文学史意义何以形成,答案之一是地域文化的影响。这是本次会议讨论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想由此探讨在逐渐变化的地域文化影响下,苏州当代小说有何新的可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文夫、范小青、苏童等作家的小说,都有鲜明的‘苏州气质’,但又不同,不同的作家所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审美特征的个性差异明显。因此,地域文化的影响可能有基本规律,但没有统一的答案。”王尧指出,对于批评家而言,可能有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焦虑,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但对小说家而言,地域文化是母体,小说家不会像批评家那样条分缕析。批评家的分歧常常不是针对具体创作和文本而言,而是一种理论的焦虑。小说家处理地方经验、地方知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还是要从创作出发。他认为,陆文夫的“小巷文学”已经不能概括苏州当代小说的整体特征,苏州小说创作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与吴文化的消长有关。一方面有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苏州的文化结构已经变化,是更敞开的地域文化。而且由于小说观念方法和技巧的变化,苏州作家处理地域文化的方式已经转型,这就有了新的可能性。

        苏州文学印象谈

        阅读苏州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清雅,但是淡而有味。苏州作家的笔下很少浓墨重彩的,他们更重视内在世界的挖掘。这些年所谓的城市文学都在呈现种种奇观,缺乏内在世界的刻画,人物也都符号化。而苏州作家的作品,从陆文夫到范小青,叶弥、朱文颖、荆歌等等,他们的作品中多有一个内在的世界,包括苏童的作品也非常善于挖掘人物内心细微的变化。他们不追求情节的戏剧性,在日常生活的描述当中,别的作家已经穷尽的地方,唯苏州作家会突然发现另外一片天地。所以,读苏州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感觉跟逛苏州园林非常像,总是别有洞天,非常享受。当下像这样的小说品格越来越缺乏,也正因为此,苏州作家的写作有其特殊的价值。与此同时,苏州作家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比较重视个体世界深度的表达,没有紧跟潮流,却注重深度挖掘。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用“绝处逢生”形容中国的作家,尤其苏州的作家,在小说家们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寻到柳暗花明的出处。“他们对生活有更精细的描写,对日常生活下面所隐藏着的情感和思想有更深入的表达。”郜元宝说,从90年代至今,二十多年来中国作家主要的失败和软肋,就是回到生活和回到自我。过去作家们不会讲故事,现在讲故事一个顶一个,但是故事后面真正触及到人的、有所创意的反而很少。作家们不敢把主观面临的生活打开来给人看,而喜欢把自己变成一个工匠式的、搜集情报或搜集社会档案的搜集员、通讯员,把这些问题组装起来,讲一些峰回路转的故事。当代中国的短篇小说越来越回归到“三言两拍”,如果大家在搜集社会段子和各种奇怪事情上面展开竞赛,上升的空间似乎不大。

        从这个角度讲,范小青的小说主题集中,她引入了信息时代的手机、网络、微信等元素,专门写了人我关系,呈现在信息时代中那种不真实、漂浮感,写了一些很奇怪的现象,却提出了最朴素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文学固然要适应新时代的各种生活方式,但是文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还是人和自己,人和他人的情感的关切问题。否则文学就没有热度,没有温度。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指出,从明代冯梦龙到近现代的鸳鸯蝴蝶派再到当代苏州作家,很多人追求写一种休闲的、消遣的、娱乐的作品,注重情趣性,有浓郁的通俗文本的特点,因此深受普通读者喜爱。就像冯梦龙的作品一开始不受重视、现在广受追捧那样,苏州当代作家的影响力一定会越来越大,他们的小说一定会感染更多读者。

        苏州地域文化书写出路

        地域文化不是凝固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将文化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他认为,一个地域文化对文化创作的影响,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这个地域的人特有的价值观念,是否相对比较缓慢地有所变化;第二,即便是物质层面,趋同里面仍然可以看到文化的差异。王彬彬认为,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几种方式,一个是直接的、明确的,作家写小说就是为了表现地域文化,就像冯骥才写天津;还有一个是间接的,作为底蕴和气息流淌在血液里的地域文化性,这种文学创作的个体性是非常重要的。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也表示,地域性在给作家提供写作资源的同时,也会剥夺作家的个性与优势。作家一定要学会“穿越”,以此保持个人的独特性。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徐晓华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论述苏州小说创作。她认为,文学应该被作为知识产品来对待,并因这种对待而使我们对文学有新的认识;如果要讨论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知识谱系的辨识是不可缺少的。“当今社会,人们从知识产品的角度来使用和消费文学艺术的情形已经非常普遍,作为知识产品的文学艺术的市场化流通也越来越成熟,与之相应,从知识产权上保护和使用上,从产品质量与开发评估上,也渐渐形成了行业间的标准和操作机制,这些都在催促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借鉴或采用生产评估的方法来看待文学作品,描述文学现象,解释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徐晓华指出,将文学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来对待或评判应该看重三个方面。一是对作品进行价值评判。如果将苏州当代小说作为一种整体性文化产品来包装,就要看这一产品对地方文化的书写,包括传承(知识的再生产)和创新(创造新的苏州知识)。现在,苏州当代小说已经成了苏州地方知识的一部分,如果讨论和认定苏州,离开了陆文夫、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叶弥、朱文颖、荆歌、戴来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苏州是不完整的,事实上,文学一直在参与地方文化的创造,正是与地方文明史几乎同时发生的文学一直是地方知识的在场生产者,不能设想当今一切有关的叙述、想象能离开苏州作家的文学作品。第二,对作品的经验形态的描述和评判。《美食家》堪称苏州烹饪的知识大全,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对苏州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描绘,特别是以后窑村为典型对特定时代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叙述堪称专业,它是可以作为江南农村断代史来读的,是文学与社会学的双重文本。第三,是从知识产品的类型属性上对其创新、贡献和独特性上进行评判。范小青这几年来在文学和新技术生活中寻找到的创新点,这一创新不但使她轻松自如地进入当下市民生活,进入了E空间,微时代,而且将技术程序转化为小说构思,这是很了不起的。

        那么,苏州地域文化的书写有何出路?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俊认为,地域文化实际在消失,靠坚守是守不住的。“文学承担了对于地方文化或者说主流的社会趋势逆袭而生的功能。一个顺势而为的文学,或者追随主流潮流的文学注定是没有价值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