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记录都是真实发生在袁敏和儿子生活之中的。“我自己的定位是纪实文学,写给有共鸣的父母来看。出版社考虑到销售问题,把这本书按家庭教育类来打造。没想到出版之后,最喜欢《蒜头的世界》的却是孩子”。
“我的儿子在老师眼中不能算是优秀的学生。成绩在中游徘徊,常常淘气、闯祸,做事出人意料。隔三差五的,我总能收到老师的‘告状’,让人头痛得很。现在,虽然他已经大学毕业了,但是孩子从小到大发生过的种种趣事,母亲是忘不掉的。朋友们聚会,最常聊起的话题就是孩子,我也不能免俗,津津乐道于讲述儿子的故事。我发现对教养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有着同样的焦虑和苦恼。写作《蒜头的世界》,我的初衷就是与家长们分享儿子的成长故事。”
对于坚持严肃文学创作的袁敏来说,这类题材的写作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的文风一向比较凝重,关注历史,喜欢深度思考的东西。而发生在与儿子之间的这些事,写起来是调侃的、幽默的。”大概是因为这些故事已经被反复讲述,袁敏的创作异常快速、顺利。为儿子化名“蒜头”,满足了他“不能用真名和照片”的要求。
全书分三个部分:“蒜头与小动物”“蒜头的商基因”和“蒜头的成长”,分别讲述蒜头小学和中学阶段发生过的趣事,在当时看来都是让啦啦(妈妈袁敏)头痛的冲突、应接不暇的突发状况。
书中的记录都是真实发生在袁敏和儿子生活之中的。“我自己的定位是纪实文学,写给有共鸣的父母来看。出版社考虑到销售问题,把这本书按家庭教育类来打造。没想到出版之后,最喜欢《蒜头的世界》的却是孩子,在学校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袁敏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都是集体教育,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孩子进行个体匹配的教育,对个体的了解和培养只有依靠父母才可能完成。但是如今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之间是十分隔膜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对家长不愿意说心里话,这个状态十分糟糕。
最近常常去学校办讲座,袁敏发现:“中国父母对孩子成功的观念非常狭窄。成功是多途径的,但是中国的父母更看重考上名校、出人头地。孩子从学校出来,双休日又进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实际上还是课堂。孩子是很压抑的,他们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对父母关闭心灵。父母会觉得孩子逆反、难教育,而且很多父母用高压政策来要求孩子必须做什么,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
袁敏说,自己想要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我想告诉孩子,行走也是一种阅读。今天的孩子没有多少机会可以接近大自然,但是很多知识的获得应该走到山水中去。我想告诉孩子们,外面的世界太大了,不要局限于学校和课本。”
接下来袁敏还有两本“蒜头系列”作品的写作出版计划,一本“探秘亚马逊”,一本“蒜头在南极”。这两部作品将会延续“蒜头”这一文学形象的故事,清晰定位为少儿文学。真正的蒜头已经长大,故事里的蒜头还是一如既往。“亚马逊是最近我和儿子一起去的,我们聊了很多,他从另外的视角给我很多启发。明年三月份还要去南极,也会写。这两本书都不是纯粹纪实,我会继续写蒜头的故事,希望蒜头成为少年儿童喜欢的朋友。”
或许袁敏的接受度的确比一般人更宽,使她更能理解少年人的世界。从1998年开始,袁敏做七年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评选,推出了一批少年写作精英,还力排众议出版了韩寒的《三重门》。《蒜头的世界》能受到孩子的喜爱,让袁敏感觉意外的同时也很开心。“去学校讲座时我会留一点时间跟孩子互动,总是被要求留下微信、微博,很多孩子会给我发微信、微博留言——‘我又遇到了烦恼’……有时留言实在太多了,我也会有些困扰,但还是得意于受到肯定。”
袁敏说,收到最多孩子反馈的,是书中的那篇《寻找100棵大树》。蒜头偷偷溜进学校广播室违规使用电脑,连带啦啦也受到了老师的训斥。啦啦带着被学校停课一周的蒜头回家之后,忍不住劈头盖脸地斥责儿子。没想到蒜头凶神恶煞地回应:“妈妈,我已经很受侮辱了,你要是再这么不问青红皂白地说我,我只有去死!”啦啦再三冷静,最终请了假,送儿子去大山里住了一个星期。与世隔绝的一周生活结束,啦啦担心的事情自动解决了:蒜头主动写好了检查,重返校园。他说,我想明白了,我还是需要读书,那么就要遵守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很多孩子因为这个故事给我留言。前段时间仅是被报道出来的,浙江就有七个孩子自杀。那次,蒜头也说要去死。很多父母遇到过这种情况,总是通过打骂让孩子按规矩行事。而实际上,让孩子短暂离开一段时间,让他自己想明白,比家长摁着他教育一百句都有用。”袁敏感慨道。
读过《蒜头的世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研究员孙云晓撰文说:“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许多教育失败了?不一定是教育本身不好,而可能是匹配度不够。所谓匹配度,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蒜头是一个精力过人、个性顽强和勇于挑战的孩子,如果按照传统的教育来要求或限制他,必然两败俱伤。蒜头父母的成功在于,总是把理解和尊重孩子作为爱的前提,总是能够发现孩子出格行为中的合理或积极的因素,因而总是能与孩子沟通。从情商或社会情绪能力培养的角度说,先是共情即理解孩子的情绪,后是划界即分清是非对错承担责任。这样一种理性的教育,才可能培养出既有主动性又有自制力的孩子,而主动性与自制力是健康人格的核心。”袁敏十分认同这一看法。
对于孩子的教育原则,袁敏指出了最重要的三点。“一是快乐,这对孩子是最重要的。有一次讲座时,一个女孩提问说,她想要做音乐老师,可父母希望她做居里夫人。我问她,你为什么不跟爸妈说自己的想法呢?她说,我不敢。我建议她把费尔南多的这首诗背给爸妈听——‘只要你不快乐,你就没有生活过。’我觉得快乐对孩子是最重要的。第二,家长不能居高临下,摆出对孩子教育的姿态,而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成为朋友才能走进他的内心,走进内心才能了解他需要什么、想干什么。这时候说的话才有效果。第三,孩子兴趣点在哪里,强项在哪里,家长一定要了解。而不要以自己想要孩子做什么,取代孩子自己的追求。”
此外,袁敏认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阅读对孩子真是太重要了,又太需要家长的引导了。我发现,一提起网络上的连载小说,热门网文,很多孩子都看过。但是读经典的孩子不多,提起来几乎没有人知道。孩子永远把手机抱在怀里,长期阅读快餐式的、碎片化的东西是不行的,也许会有一时的阅读快感,读完却没有积淀下来的东西。家长要引导孩子阅读经典,选择好的版本和译者。”在袁敏的少年时代,是一本从图书馆偷偷拿出来的《金蔷薇》伴随她走过了文化沙漠的文革时期,引导她走上了文学道路。有时候,一本经典,或许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