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与石传神

    王鹭鹏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0月28日   23 版)
    《赏石第一课》,华旭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40.00元

        苏轼曾经为他儿子苏过所画之石题诗,诗云:“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有缘读到华旭先生的《赏石第一课》,“与石传神”四字,立刻闪现在眼前。

        中国的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如其他许多传统文化项目一样,于今日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三:

        首先,传统赏石观念与赏石文化发展的现实之间严重脱节。“瘦皱漏透”是宋人提出的赏石的重要标准。但无论是在其时,还是在当代,都偏于狭隘,不够包容。很难揭示相当部分石品自身之美。

        其次,评鉴结论不够理性、公允、客观。自然界的石品,种类繁多,整体资源丰富,新品种层出不穷,推介新品,赏介旧玩时往往感性,缺少理性。很多爱好者并无系统、完整、客观、公允的认识,严重影响其对石品的欣赏与把玩,妨碍深层次赏石文化的形成及石品的交流与交易。

        最后,面对西方石文化及石品的渗入,明显失去话语权及释读能力。玉石,尤其是和田玉,是传统石品重要品类,但如今影响明显不敌钻石;矿物晶体石及生物化石又无法借助传统赏石文化进行释读。面对西方石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应整合、深化中国传统石文化,使之更包容、更系统、更深刻,既保留传统石文化的核心价值,又与现实社会更协调一致。

        《赏石第一课》尝试运用系统哲学的观点,以东西对比,纵向梳理的方式,力图梳理中国赏石文化的演进过程。理清其内涵、外延;明确其中的文化依据及审美标准;在更广泛的石品范围内,重审旧石,评鉴新石。

        这样,对石品的欣赏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主观感性评判,而能够强化文化解读,规范、促进石品的交流,使当代的赏石文化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客观依据和通行适用标准。

        借用传统的观念、看法、理论框架时,《赏石第一课》有两个标准:

        一是历史维度的标准,即能以此解读历史,借助原有观念解读通顺、合理,甚至深刻。古人解读不通顺的,不尽合理的,可以给予更通顺、合理的解读。

        二是现时维度的标准,当前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材料、新看法,同样可以给予通顺、合理的解读。

        符合这两个标准后,《赏石第一课》还讲究规范。

        中国式的雅致生活是现在颇热门的时尚话题,但现时关于中国式吃喝玩乐的表述,过于着眼于外在的形式。容易被别人接受,也容易被别人误会。少有人从内在的精神层面、历史演进渊源梳理所谓吃喝玩乐,但很多人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文化娱乐化,这与前人的原意背道而驰。古人的吃喝玩乐,本质上是将生活细节艺术化,赋予日常的、平常的生活细节艺术的气息,将其升华为雅文化。今天则是把文化娱乐化、平庸化。

        标榜中国式雅致生活的,多着眼于复制古人的生活模式、具体细节,甚至执迷于书斋里该摆哪本诗集,就差把电灯换成烛光。

        这样的标榜后还是不自信,我们的主流精英阶层似乎始终摇摆于两种状态之间:受到外力强大压迫时,就推全盘西化;外部压力稍有舒缓,则转向全面复古。前者是洋爹最牛,后者是祖宗最伟大。合理的做法是中西对比,纵向梳理。中国现代生活模式同样应建立在这一纵一横坐标框架体系之上。

        《赏石第一课》即因此整合传统的解读、现代地矿知识及实地考察,力图用理性的方式把握中国赏石文化,兼顾传统赏石文化和现代赏石文化,包容新石新品,融通为一。更着力用理性量化的方式对新旧石品进行科学品鉴。该书后半部分即用量表形式,对石品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分,方便读者直观地把握石品的整体特征。

        《访石录》中记述了作者寻石的游历及围绕这类游历展开的事前的准备,事后的拓展与总结等,可视为该书所提倡的中国现代生活模式的部分尝试与探索。

        中国人这类游历不同于西方人的探险、露营,有自己的内容,游山玩水找石头,汲泉品茗赏兰花,寻找感觉创作传统诗词。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不可能放弃现代交通工具,改骑毛驴,满足于一日三五十里,一行一二十天。也无法满足于纯粹的感觉体验,而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回到东坡的诗,“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笔者的修为自然无以仰接卧轮禅师,但读完《赏石第一课》,确实真切地感到“菩提日日长”,获益极丰,故乐于为同好诸君子言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