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舒晋瑜)10月26日,北京大学首届“博雅人文论坛”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办,本次论坛以《共享的世纪:中外文学与人文学的沟通》为题,法国著名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陈众议、曹文轩、张旭东、王博、陆建德、陈平原、许钧、董强、罗鹏等中外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就“文化与全球化”等话题发表主题演讲。
诺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在题为《文学与全球化》的演讲中提出,长期以来中国文学在欧洲无形中存在。到了近代,鲁日满、雷慕莎等人开始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译介。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文人“发现”中国文学这座丰碑,已然成为重要事件,颠覆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国文学回归世界文学大舞台,对于理解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人类文明,至关重要。中国的新文学也许将不同于以往中国文学所呈现的形象。在我们这个时代读者的眼中,中国将脱离它的陌生性,它的怪异性,它那种鲜明的异域情调。”勒克莱齐奥说,在当今的新时代,文化交流成为维持和平的一大有力手段,中国文学继续做出其杰出贡献。同时,他也提出,“全球化不公正的地方,就是让一种文化在世界上传播;它公正的一面,就在于它可以提供跨文化的交流”。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文化的形成始终得益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国走向现代十分得益于广泛吸取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现代人文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更是离不开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
具体到中美人文著作的译介,很长时间内中国输入远大于输出的现状,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的看法是,中国学者“走出去”的最大障碍,其实不是外语能力,而是学术水平。对此,他的建议是,若着眼于自家学术水平的提升,而不是急于“走出去”,那么,与国外学者展开长期合作,或许是一个更为理想的途径。陈平原说,当下中国大学,颇有以是否“走出去”为评价标准。如此焦虑的心态,弄不好本末倒置,学者们会为了“走出去”而扭曲自己的学术立场。“为国际化而国际化”,那样会丧失自家阅读、思考、表达的主体性。过分强调进入人家的学术场域,若自我不够强大,很容易变得随声附和,或被人家的政治立场及问题意识所覆盖。当下的中国学界,不要期待政府拔苗助长,也别抱怨外国人不理睬你,更不靠情绪性的政治口号,关键是练好内功,努力提升整体的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