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读书当如黄裳

    顾超(北京市)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0月28日   12 版)
    作品请发至:dushubaozw@sina.com

        黄裳是谁?只要读过金庸,就知道《射雕英雄传》里最厉害的武功秘笈是《九阴真经》。《九阴真经》开篇第一句就是《老子》里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充分表明这是道家绝学,与老庄一脉相承。写《九阴真经》的那个人就是黄裳。他本是个文官,不会武功,但硬是把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的《万寿道藏》通读校对了一遍,“从而精通天下道学,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他无师自通,修习内功外功,竟成为一位武功大高手”。我幼时读金庸,最佩服的就是黄裳。

        金庸的书,主要是上初中时看的。十几年后有一天想起这个黄裳的时候,突然觉得人生有了新的方向。我从本科到博士学的都是理工科,惭愧的是,我没能把知识从科学上升到哲学,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对人生重要问题的系统反思。在北京这种容易迷失自我的城市里工作、生活,我有时痛苦,有时迷茫,有时也很浮躁。幸而有一天想起了黄裳。他能读那么多书,不但精通道学,还从中悟到了武学的巅峰境界,为何不学他呢?

        读书要通。人类具有基本的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但人类实现这些价值的手段千差万别,对这些价值的精神审美和艺术表现各异其趣。概括而言,人类具有多元的文化。通晓文化,是读书的要义。黄裳读尽天下道学,值得佩服,但天下何止一个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为本,但儒释道都重要;西方自古希腊先贤以降,特别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思想巨擘们的光芒指引人类前进。这种中西方文化各自独立发展演化的趋势到1840年戛然而止。西方打醒我们的,不仅仅是船坚炮利代表的现代工业和科技,更是现代的制度文明。尔后中华大地风起云涌,作为国民党指导思想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础之上的先进思想。在当时,谁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谁就掌握了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钥匙。

        在和平发展的当代中国,没有一位思想家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真正有效地融合、创新。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尊重人类社会的普遍公理,也要从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更要善于吸收西方文明的新成就。

        读书还要悟。中国皇朝专制时代的治乱循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斯人已逝,言犹在耳。然而时至今日,“民主是个好东西”却依然还是大音希声。无论网络舆论如何撕裂,左右纷争无法停歇,理性的声音必须穿透雾霾的遮蔽。哈贝马斯有一本书——《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这本书揭示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过程中,以阅读为基础的文化公众之间的交往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回应了弥尔顿提出、约翰·密尔完善的自由权利的重要意义,更直指当今社会急功近利不读书的弊病。没有高质量有悟性的阅读,没有阅读后理性公开的辩论,不可能有启蒙,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公众舆论和共识。

        我以前不理解朴槿惠说她读《中国哲学史》让她走出了绝望。现在慢慢了悟,为了获取知识而读书只是功利主义的初级阶段,比这高一个境界的是为获得审美的快乐。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或者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生活——读书不是为了什么,只是道德和理性的内在要求。读书当如黄裳,消弭孤愤之气,化育人生境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