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批评与回应

    《鲁迅手稿丛编》何罪之有

    ——对10月21日《中华读书报》叶淑穗文的回答

    王培元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0月28日   05 版)

        眼下编辑出版鲁迅作品,一不小心,就可能几面碰壁,成为N夫所指的对象。自从去年10月鄙人担任责任编辑的《鲁迅手稿丛编》(以下简称《丛编》)出版以来,尽管为众多专家肯定、读者欢迎,然而,耳朵里仍亦不时飘过几许嘁嘁喳喳之音。

        前几日,忽有一顶大帽子掉在头上,什么《两地书》手稿中许广平致鲁迅书信“全部被挖空了”呀,“鲁迅亲笔原稿就这样被‘肢解’了”呀,“已经不能称其为‘两’地书了”呀……哎呀呀,这可了得啦!“更加珍贵”的《两地书》鲁迅“写定稿”,为什么要把它“肢解”了呀?委实让人“匪夷所思”喽!而且“理由”又有一二三之多。

        对于这样一些耸人听闻的聒噪,本可置之不理。因为从编辑出版的角度来说,这原是再也普通不过的“常识”,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实在勿须针扎火燎地大惊小怪。《丛编》“出版说明”里交代得明明白白,本书乃“以辑录鲁迅作品手迹为目的”。既然如此,舍弃“非鲁迅作品”,不是再正常不过吗?有什么值得惊怪的呢?我们编印出版的是“鲁迅手稿”,是鲁迅“作品”的“手迹”,而非别人文字的抄写稿。许广平致鲁迅的书信,无论是经鲁迅亲手“抄写”“改写”还是“写定”,毕竟不是鲁迅本人的作品;按照此书的体例,舍去不收,完全是正当的、理所当然的,是不该受到“挖空”、“肢解”一类情绪化的无理指责的。

        任何图书的编辑出版,都有自己的理念、规范、体例、凡例,《丛编》“出版说明”对此种种均作了明白无误的交代;可有人非要置此不顾、故意找茬、强词夺理、乱扣屎盆子、鸡蛋里边挑骨头,这究竟是误解,还是别有用心呢?以学术的面目而做如此无理的攻击,其实暴露了一些“专”家的狭隘和无聊。

        叶文又对“多个媒体”对此书的“大力宣传”气不忿,以为称其为“鲁迅手稿出版史上的里程碑”,似乎“就使人哭笑不得了!”笔者倒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可好“哭”好“笑”的,媒体这样报道,冲的是鲁迅手稿本身的文化价值和其书法的艺术魅力,并无不当,亦未脱离事实,是无可指责的。真正“使人哭笑不得”的,倒是另外一些事。

        如叶文所写,早在上个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鲁迅博物馆就先后出版了《鲁迅手稿选集》1—4编(按:鲁迅博物馆其实只是编辑者,文物出版社才是出版者),八十年代文物出版社用珂罗版,历时十年,精印出版了分为文稿、书信、日记三个部分的《鲁迅手稿全集》(按:也是鲁迅博物馆所编)。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其中分作两函的文稿部分,存世的数量却极少。当笔者为编辑《丛编》,到出版此书的文物出版社查阅此书时,其资料室竟连一套样本也没有。于是乎只好又去鲁迅博物馆资料室查阅,结果据说他们也只有两套藏书,一套封存起来概不外借,可以借阅的一套还残缺不全:两函中居然有一册已经莫名丢失。最后,还是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影印的现代作家的集子竟然收藏于古籍部,岂不是令人啼笑皆非!),才看到了一套完整的《鲁迅手稿全集》文稿部分。国家投入大量财力,历时十年,集中了那么多专家,精心编辑的一部大书,最后竟然没有多少刊行存世,仅有的几部或束之高阁或残缺不全,借阅起来又如此艰难,假若一般读者想看看,怕更是“难于上青天”了吧。这是否才真正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呢?对于这样既浪费资源而又不负责任的行为,“专”家们如何竟视而不见呢?

        也正因此,《鲁迅手稿丛编》出版的意义、价值和必要性也便不言而喻了。我们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自己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用100克纯木浆胶版纸、全彩印制了这套十五卷本的图书,而且采用的是较低定价,其目的不光是为满足研究和鉴赏鲁迅手稿的专家的需要,还努力满足由衷喜爱鲁迅作品手稿的普通读者的需求。编辑出版这样一套为大众所欢迎的图书,究竟何罪之有?专家、读者和媒体对它有所称道与推许,又何以招来说三道四的责难?难道这触犯了什么大逆不道的“天条”了吗?

        众所周知,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编辑出版鲁迅作品是一种“国家行为”,当时的安排是人文社出整理本,文物社出影印本。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无论全集还是选集、单行本,都是由中央政府指定的国家文学专业出版社即敝社编印、刊行的。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鲁迅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期满后,这种垄断的局面才逐渐被打破。而由于鲁迅手稿大部分存在鲁迅博物馆,所以影印本的编辑理所当然地由鲁博承担了。如今由于原件保护严格,再考虑到一些收藏单位的特殊心态(目前的种种责难其实皆系这种心态在作祟),别说出版者,就是专业学者也难得一睹。无奈之下,我们只能依据文物社的本子进行翻印(当然也做了非常细致的技术处理和编辑整理),即使这样,也给国家图书馆支付了不菲的底本使用费。图书固然是商品,但我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鲁迅的作品和其手稿中承载的文化精神,看看该书的印装质量和定价,大家就能理解。

        鲁迅手稿的出版,除了鲁博编辑的之外,京城和外省的几家出版社,近些年来也陆续编辑出版过一些,可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有千秋各有贡献。人文版的这部鲁迅手稿,是特色突出的“丛编”,而非包罗万象的“全集”,也只是本社鲁迅著作出版大厦的一砖一石,也只是上述诸多鲁迅手稿中的一部,自然并非尽善尽美,将来容或还有机会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当然以后还可能有其他出版机构,编辑出版品质更好、标准更高的鲁迅手稿。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在这世上,止于至善的事,恐怕是没有的,编辑出版亦不例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