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文科大学生该怎样阅读?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0月21日   08 版)

        徜徉校园,触目可见手捧书本的学子,朗朗读书声不时飘入耳际。不由人心生欣慰,学风浓厚,孺子可教啊。驻足静听,学生所读多为考研内容,阅读方式多为机械记忆,同一句话读三五遍者大有人在。又不由人心生疑惑,大学读书该这样吗?

        学习方式之所以要革命,在于学习内容的不同。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首先要革命阅读方式。受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多大一新生仍然习惯于逐字逐句地读。依此方式,要实现优秀文科大学生读400本以上书的任务,即使四年时光全部用于阅读,也几乎做不到。何况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读书尽管是主体,但并非全部。思考、写作、健身、交友、旅游等有益个人全面发展的其他活动,也都需要分配一定的时间。否则,读大学就变成了读书,人就变成了书呆子。要在自由支配的阅读时间有限这一条件下,读更多的书进而获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就必须区分精读、泛读与快读,就要养成泛读而不是精读的习惯,即拿起一本书就习惯性地开始泛读。顾名思义,泛读就是泛泛地读,快速地读,一目十行地读。优秀的泛读者,其读书之快几乎与翻书动作同步,手翻过一页书,眼睛也就读过了一页书。如果以每页500字的标准计算,优秀泛读者一个小时能读100页以上。达到如此快的速度且又能记住书中概要,不是天生的本领,而是反复训练的结果。自去年开始,我组建了“洹上法学读书促进会”,旨在培养法学院新生的泛读能力。刚开始,同学们普遍反映:读得快了,记不住书上的内容。此时,他们对阅读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化:阅读等同于记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他们不再复述书的内容,而是评论作者观点的优劣得失,谈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及论证思路。不知不觉中,他们对阅读的理解改变了。阅读是一剥丝抽茧的过程。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文章,你要提取的只是能够转化为你自己知识结构中的几句话、上百字。阅读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滚雪球过程。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读的第一本书,无异于第一粒雪,其中的参考文献指引你进一步阅读,文献中的文献又构成新的阅读对象……一路读下来,也就形成了以问题为核心的知识体系。相反,如果缺乏问题意识,随意抓起一本书就读,或许有助于开阔视野,但信息时代提供的海量书籍会使人应接不暇,更难以有效建立本科教育所应有的知识结构。

        强调泛读并不是说精读不重要,而是基于大一新生泛读能力普遍缺乏的实际。在本科四年乃至以后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泛读与精读这两种相互配合的阅读方式。对于本学科公认的经典,必须拿出足够的时间精读,要反复地读,细致地读,尤其要做读书笔记。不熟读本学科公认的经典,就无法与学术共同体展开对话,就会沦为自说自话。你自认为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或者对某一问题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颇为得意。殊不知,学术界早已解决了该问题,该方案别人论述的更加全面而深刻,只不过受阅读视野所限,你不知道罢了。除了精读本学科公认的经典之外,还要建构自己的精读书目。若把公认的经典书目视作学术界的公器,那么,自建的经典书目就成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是形成自己思想乃至写作风格的基础。而泛读的一项作用就是为此种“自建”挑选“建材”。泛读之后,觉得契合自己的思想或风格,能使自己受益,就把它纳入精读的范围。常此以往,自己的秘密武器就会越积越多。秘密武器的数量与种类,奠定了一个学者学术思想宽广度、深厚度、影响力的基础。

        河南省安阳市刘振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