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0月14日   01 版)

        大学出版名社访谈

        王明舟:北大社写就未来之路 (详见10版)

        蔡剑峰:外研重塑出版边界(详见10版)

        杨 耕:京师社十年自我超越图(详见11版)

        何林夏:广西师大社而立之年二拓疆土 (详见13版)

        李永强:“大运营”打造“国家出版名片”(详见14版)

        王 焰:“五化”铸就一流教育社(详见14版)

        王德耀:复旦社“十三五”守土开疆(详见15版)

        韩建民:何为交大社的“腾飞之翼”(详见15版)

        彭志斌:南师大社“一体两翼”奔前程(详见17版)

        大学出版社好书榜

        (详见18版)

        高校影响力教材推荐榜

        (详见19版)

        读书报10月图书推荐榜

        (详见5版)

        怎样读经典——战国策

        (详见8版)

        那些人,那些事

        许多次,在外面演讲,我都这样开场白:“我叫祝勇,来自北京故宫,我是乾隆的同事……”现场会笑,觉得我挺逗,想必也有人笑我轻狂,敢与乾隆大帝套近乎,咋不说是李连英的同事呢?其实我还算客气呢,因为我不仅与乾隆同事,还与乾隆他爹、他爷、他们全家都同事。当然,在这紫禁城里,除了住过姓朱和姓爱新觉罗的两个家庭,还有无数的皇子公主、皇后妃嫔、皇亲国戚、循吏佞臣、将军武士、儒林圣贤、太监宫女、方技百工、戏子名伶、学者专家、长官干部出入和战斗,从广义上讲,他们都是我的“同事”。九十年的故宫博物院、将近六百年的紫禁城,容纳了多少人、多少事,没人算得清。

        (详见3版)

        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十个关键词

        (详见4版)

        偶然入了王元化门下的吴琦幸

        研究王元化思想只是吴琦幸的业余工作。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除了日常教课,他以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研究美国华人社区,其中包括华人媒体、经济聚落区等。吴琦幸的这项研究借用文化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考古学上的“聚落”概念。不同的是,“张光直先生的聚落是从地下看到很多东西,我这个聚落是还存在的生活形态,也包括消失了的,比如1848年华人淘金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但我们可以通过遗留下来的杂货店,民居这些群落来进行重建和还原”。通过研究,吴琦幸得出结论:华人移民在美国以聚落形态存在,是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社区。(详见7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