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又一次启幕。身为书展掌舵人,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始终在寻找与全世界其他国家书展的距离。他说:“每一届我们都有需要提升与反思之处,且反思就该从书展落幕那天开始。”关于2014年书展,有两处让他陷入深思:一是“我们书展的个别演讲嘉宾离题万里,不甚严谨”,第二便是“书展7天之外的358天,人们的阅读热情该如何从新闻事件变为常态化的生活习惯”(《文汇报》8月19日)。
的确,不用否认,与多年前的上海书展盛况空前相比,因受市场与各种社会生活因素的叠加影响,近年来的上海书展状况真可以说已是今非昔比。就此而言,作为上海书展掌舵人的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的徐炯,就此表示需要反思,应该说这既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管理清醒,也是读者的一种倒逼。不过尽管如此笔者也认为,无论是作为书展助展的作家签售、名家讲座、新书首发等活动,还是书展办得好不好,还是要有读者来参与,要有读者来评价。
其实就上海书展现有景况看,显然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的上海书展景况已远不能与多年前的盛况相比。虽造成现今如此景况因素有多种多样,在此也不可一一论述。
但有一个重要的,也如上海书展掌舵人徐炯上述所说的,有的作家、或是说是书展嘉宾,在进行演讲时,在包括笔者看来,存在的不仅只是天马行空“离题万里,不甚严谨”,有的甚至还把自已当作服装模特,将书展讲座当作“T台”,把演讲当作是一次走秀。或许也正是源于种种类似这样的原因,在读者眼里有的作家、名家也早已褪去昔日的光环,而书展的昔日盛况也从此不再。就此而言,书展作为一个展现优秀精神产品场所,也要具备“优胜劣汰”的制度机制才行。
还有就满足读者精神需求看,同样不能否认,一个书展办得好不好,或是说办得成功不成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要看是否能够满足众多读者的精神需求——即,读者究竟满意不满意。换句话也可以说,对一个书展的评价,如果离开了读者的参与,即便是“好评如潮”,那充其量也只能说是自娱自乐、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读者也不可能会对这样的书展表示满意。所以在此情况下,对相关书展管理部门而言,如何了解读者、贴近读者,进而倾听读者的评价,显然可以说就是一个能否办好一届书展的首要前提条件。
所以,面对上述上海书展掌舵人的反思与新一年的上海书展开幕,笔者就此很想说一句:办好书展的关键还是要由读者来评价,还要看读者满意不满意。
上海市徐汇区 周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