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提起好莱坞,都以为好莱坞是美国人的好莱坞,好莱坞传统是美国人的电影传统,可是谁会想到,在好莱坞的红地毯上,很早就留下了华人的脚印——那就是美国旧金山第一位集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于一身的华人电影先驱玛丽恩·王(MarionWong)和她拍摄的第一部默片电影《关公的咒语:当远东和西方融合的时候》(The Curseof QuonGwon:WhentheFarEastMin⁃gleswiththeWest)。
电影《关公的咒语》的发现
1968年,萨克拉曼多州立大学格雷格·马克教授的外婆给格雷格透露了一件传家宝,那是两盘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华人电影胶卷,内容是他的太姨婆玛丽恩和太外婆蔚蕾(VioletWong)在1916到1917年间拍摄制作的无声故事片《关公的咒语》。由于格雷格对电影不甚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部片子放了很久。2004和2005年间,马克意识到这部电影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史具有非凡意义,他想设法将它送到最安全的地方。2005年,好莱坞华人纪录片导演曾奕田(ArthurDong)在为拍摄《好莱坞华人:美国故事片中的华人》寻找资料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以前从未听说过这部电影。他了解到这部华人电影有几盘胶带还存在,立刻找到马克教授,并告诉他这部电影将是美国电影史上一大发现,十分宝贵。他们将电影送美国电影协会鉴定,结果认为,《关公的咒语》是美国最早时期的一部无声电影,在美国华人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马克教授一家决定将电影胶盘捐献给好莱坞电影学院。2005年10月22日下午5点,在格雷格从教的萨克拉曼多州立大学的遐思大厅里,这部电影重见天日。
胶卷共有八盘,现存两盘,是八盘中的第四盘和第七盘,是35毫米的硝酸盐电影胶带拍摄的。这是1916年到1917年电影拍摄时的原带。硼酸盐胶带在早期电影拍摄中十分常见,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消失。这种胶片很不稳定,在高温下比汽油易燃且不易灭。曾奕田知道这些危险,主动和学院电影档案馆联系,档案馆立刻派人来旧金山将胶盘带回档案馆。档案馆专业人员将电影转成数码得以永久保存。从此,这部凝结一家三代女性心血的电影有了归宿。
玛丽恩·王其人
1895年,玛丽恩·王出生在旧金山奥克兰,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1903年,父母在奥克兰开了一家埃德温咖啡馆,玛丽恩在那里长大。和很多的移民一样,玛丽恩一直在家接受教育,到了8岁才上学。1910年,当时华人移民人数还很有限,旧金山很少有华人年轻姑娘待嫁。两个哥哥已经到了结婚年龄,父母很着急,便决定两个儿子去中国找媳妇。当时玛丽恩也已经到了婚嫁年龄,父母要儿子们也带上妹妹,顺便找一个对象回来。去中国相亲,这在当时美国华人中产阶级家庭司空见惯。虽然玛丽恩他们是美国的华人移民第三代,但盖瑞法(theGearyAct,是1882年华人排除法的延续。这款法律规定美国华人出行必须带身份证备查。如果华人出外被查到身上无证,便会递解出境或做一年的苦役)使得所有美国华人后代的法律权益和旅行受到限制。他们兄妹三人只有一年时间去中国找对象,如果超出规定,盖瑞法便会阻止他们回到出生地。天有不测风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处在大动乱时期,兄妹三人恰好都碰上了。屋漏偏遭连夜雨,玛丽恩的哥哥艾尔伯特·王染上了天花。父母得知消息,非常担心兄妹一行,尤其是儿子的病。可是艾尔伯特因祸得福,在旅途中邂逅一个叫蔚蕾的姑娘,也即格雷格·马克的太外婆。蔚蕾后来成了玛丽恩的终身朋友和支持者,这是玛丽恩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这时玛丽恩也找到了男朋友,但最后她拒绝和这个男人结婚。也许是因为志趣不同,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玛丽恩给奥克兰家中写了几封信,母亲支持女儿的决定,让她只身回到美国。
1911年8月玛丽恩回到美国后,很快开始创作《关公的咒语》的剧本。当时,家里人也很奇怪为什么玛丽恩对拍电影这么投入,他们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新奇的东西着上了迷。后来根据家人的回忆,1915年查理·卓别林在埃德温咖啡厅的拐角处拍摄电影《露天一夜》(ANightOut)的时候,玛丽恩和其他的年轻人一样,到她家的咖啡厅后面看热闹。很显然,年轻的玛丽亲眼目睹这个团队的拍摄活动,而且,我们也可以推断玛丽恩肯定和团队有过较深的交往,很可能也参与过他们的拍摄活动。玛丽恩零距离看到当时的电影拍摄,这引起了她对电影的好奇和兴趣,由此启发她的创作灵感。现在,我们读玛丽恩的剧本会惊奇地发现,电影史上早期这样一部小制作的电影,剧本竟然写得十分专业,格式十分严谨,遣字造句十分娴熟。这足以说明玛丽恩不仅喜欢电影,而且也发现了自己的电影天分。一个人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容易,发现自己的爱好且能发掘天分更不容易,发现天分鼓足勇气去实现梦想更是难能可贵。
这时,这个21岁的华人姑娘,做出了一个令家人震惊的决定:像卓别林的团队那样,拍摄这部剧本。当时虽然拍摄电影不像现在这样投资巨大,但还是一笔不菲的投资。我们可以想象,她的决定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因为一旦实施,对于这样一个没有电影圈根底的毛丫头,困难太多了。首先,她说服自己的舅舅林·本(BenLim)投资。本·林是一个富有的商人和地产主,他觉得外甥女这个想法不错,倾囊投资玛丽恩的电影。玛丽恩拿到钱,开始组建团队。她首先说服卓别林团队里的摄影师来拍摄她的作品。这也是玛丽恩的电影拍得十分专业的原因。玛丽恩不仅邀请了当时好莱坞最专业团队的摄影师,而且,她还打算长期做下去。玛丽恩在奥克兰注册了“玛丽恩电影公司”。她做梦也没有想到,她的电影公司将会在好莱坞的历史巨书中留下华人的最初一页。玛丽恩雇了演员和制片助理。嫂子蔚蕾在湾区是数一数二的美女,在电影中扮演男主人公爱人的角色,一个旧金山美籍华裔妇女。玛丽恩自己演一个反面角色,而且将她的妈妈和蔚蕾的女儿斯泰拉都调动起来,参加演出关键的角色。她还雇佣了当时好莱坞专业华裔演员亨利·苏沪(HenrySooHoo)来演男主角。在拍摄人员列表上,她列出30位华人演员和工作者。
1916年,玛丽恩自任导演,拍摄《关公的咒语》,引起了当时旧金山奥克兰地方报纸的注意。在5月11日的报纸上,奥克兰报用《一个中国姑娘创作和拍摄的第一部中国电影》(“FIRST CHINESE FILM DRAMA WRITTEN ANDPORTRAYEDBYGIRLOAK-LAND”)为标题及时地报道了这一消息。在这条消息中,我们能清楚地读到玛丽恩创作拍摄的动机和过程。奥克兰时报在文章的开头就给了这部作品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定位:洛杉矶可能是世界电影的中心,但是旧金山的奥克兰从今天起却有幸见证了第一部完全由中国人出演,由中国人制片的中国电影的诞生。接受采访时,玛丽恩说:“我从来也没有看过中国电影,所以我决定以电影的方式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我写的是一个浪漫的故事,对我的国家和人们感兴趣的观众从我的电影里,会喜欢中国的生活。因此我在戏里面加了很多描写这些元素的场景。我的确希望这部电影会成功。”从现存的残片来看,玛丽恩完全达到了她的预期。她选择中国人设计的中国景色为背景,中国式的家具,中国式的摆设,中国的茶,墙上甚至贴着中国的对联。电影的服饰和发型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玛丽恩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负全责:写剧本,设计场景和服装,对演员进行排练,拍摄制作过程中担任导演和制片,事无巨细都亲历亲为,且出演主要角色。
《关公的咒语》的故事
放到现在来看,玛丽恩这样年轻的集编剧、导演、出品人、演员于一身,简直有些不可思议。统观当时好莱坞的默片,就是卓别林这样的大师,拍出来的也不都是很完整,具有社会意义的电影。当时,卓别林的默片也仅仅是搞笑而已。从故事风格来看,《关公的咒语》已经很接近大导演D.W.格里菲斯的默片了。虽然只有两盘胶带,但足可以拼接出故事的大概轮廓:讲述一个美国华人家庭与中美文化的碰撞,一对美国华裔爱人被中国的护法神关公诅咒。
故事在旧金山中国城的一户华人中产家庭展开——这户人家的儿子因为媳妇(玛丽恩扮演)不生孩子,按中国传统习俗,为传宗接代,婆婆(玛丽恩母亲扮演)给儿子娶了一个妾(蔚蕾扮演)。老太太挑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儿子见了十分喜欢。上世纪初的中国家庭,各种礼节规矩特别多,而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妾却不懂这些,例如在结婚仪式上,她把头发梳成西方的卷发发髻;祭拜仪式上,毛手毛脚地将水洒在地上;给长辈磕头上茶时,将别人给的红包当面拆开。这引起老太太的反感。但小妾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她们设下的陷阱。有一天,原配老婆趁男人不在家,到婆婆那里告状,说妾如何如何地不懂规矩,十分贪心,是个扫把星。如果让她呆在家里,就会把厄运招到家里。老太太听信了她的蛊惑,花言巧语地把先前作为结婚礼物的金银首饰骗回来,把妾赶出去。妾不忍离开女儿,央求老太太允许自己留在家里,待男人回来再做道理。老太太将一把屠刀到扔在她面前,让她要么自杀,要么离家。小妾被逼无奈,只好离家。其时风雨大作,她疯狂跑进林子,抱住一头羊伤心大哭。
是时男人思家心切,生意结束便立刻回来。到家没见小妾,便问母亲,老太太把发生的一切添油加醋地叙述一番,男人十分伤心。他走进小妾的房间,抱起女儿哭泣。原配妻子命侍女杀掉妾的女儿,侍女拒绝这个黑心肠女人的命令。原配妻子见状,几乎要撕碎侍女。正好男人赶到家里,见此情景,立刻上前阻拦,询问详细情况。侍女将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告诉男人。在场的老太太得知真相,心生愧意。男人在林子里找到小妾。听到老太太在骂媳妇,小妾不忍心,劝说老太太不要为她报复原配妻子。原配妻子又羞又愧,用屠刀自杀。
现在来看上面的故事,尤其是小妾和正房之间的争风吃醋,虽然有些原始、生硬,但有完整的起承转合,因果报应的中国思维十分明显。这种文学创作的手法用电影表现显得十分成熟。想像一下当时好莱坞的“黄面孔”规则,很少有关于华人的电影,华人角色在电影中出现一律要由白人化妆来演。在旧金山湾区竟然出现完全由华人创作,华人电影公司筹资,华人女性导演,全部用华人班子来演,讲叙华人自己故事的默片,这在当时绝无仅有!也许是因为玛丽恩对电影的喜欢,也许是因为想创业,她执着地拍完了这部电影。她创造了历史奇迹:成立第一家旧金山华人专业电影公司;打破好莱坞“黄面孔规则”,启用“黄面孔”作为主角;创作第一部华人剧本,成为好莱坞第一位华人电影剧作家,在银幕上塑造了正面的华人形象。从内容上看,这是第一部讲叙美国华人生活的电影,一反这个时期好莱坞银幕上主流的猥琐的华人形象。从拍摄的布景、服装、道具看,她把中国元素完整地呈现给了一个对中国文化十分陌生的世界。
后记
1916年春,《关公的咒语》在湾区金内玛(Kineme)影院毛片试映,1917年正式首映,轰动湾区。不幸的是,当时的政治气氛根本不会让这样的电影卖出一分钱,排除华人法案还在生效,盖瑞法案统治着华人世界。《关公的咒语》只上映了两场,没有一家发行公司愿意发行这部片子。本·林见投资下去的钱血本无归,也没有过多责备外甥女,便宣布破产。这对玛丽恩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悲痛万分,决定让自己的才华永久地埋在心里。她要求全家永远不要再提这部影片。
1917年,玛丽恩和一个叫熊锦湘(KimSeungHong)的男人结婚。熊锦湘是加州巴克莱大学第一个华裔毕业生,也是第一个在美国取得电子工程执照的亚裔。婚后,熊锦湘支持太太的新目标:在她自己的餐馆和夜总会表演。1919年,她在加州的里奇蒙开设一家“新加坡屋”,后来成为有名的“音乐夜总会”。玛丽恩在餐馆里创造新点子,在那里,客人们可以点歌,并在那里和她的家庭乐队一起演唱。玛丽恩是个音乐的多面手,对中国的民乐和大众音乐样样精通。歌门中国影院的老板西德·歌门(SidGrauman)常常光顾她的餐馆,并长期雇佣玛丽恩的乐队为他的杂耍表演配乐。
20年代末,玛丽恩结束表演生涯,专心养育五个孩子。尽管如此,她还是极力期望将自己的事业和爱好传给下一代。她呕心沥血将女儿送进茱莉亚艺术学院。她成功了——女儿毕业后在原创的百老汇剧《花鼓戏》(“FlowerDrumSong”)中出演海伦·赵的角色,在全球巡演了几年后,爱拉贝拉执教于茱莉亚学院。
从1917年到她过世的1970年,《关公的咒语》一直静静地躺在地下室里,但历史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大浪淘沙,这部作品在百年之后,终于像一颗珍珠那样被发掘出来,熠熠生辉。在第一次搬上银幕的95年以后,玛丽恩·王和她的电影终于加冕应有的荣誉:《关公的咒语》进入国家电影档案馆,在国会图书馆编入目录存档,电影也在全国的学术会议播放。《关公的咒语》到今天已经差不多一百年了,这一百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面孔规则”不复存在,华人被驱赶、被奴役、被折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虽然玛丽恩的电影失去了大部分的胶卷和故事,但是她的百年遗产将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