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经典——论语
(详见8版)
留学生眼中的中西文化之别
中国人在公共场所的某些行为举止常让西方人大跌眼镜。比如,在公共场所吐痰,大声喧哗,不排队和肆意占座等。这些行为或多或少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们渐渐地开始不在乎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陌生人的感受。不过,我认为他们也不是故意这么做,有时候可能因为周围太多的人都那么不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所以自己也就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西方人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要关心自己周围的人,不要打扰彼此,跟陌生人保持距离。
(详见5版)
融“数字”、融“业态”、融“资本”:出版业三“融”道路如何走?
在于殿利看来,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问题、人才问题、资金问题等,最大的困惑是,新产业方式需要的新法律环境,还姗姗未至。“当进入到新业态,当我们面临新的生产方式和竞争环境的时候,总有一种在山野当中裸奔的感觉,布满荆棘,缺乏保护。”这是于殿利的感受。现在,出版业谈融合还是比较艰难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于殿利的判断是,当一种新技术进入到一个新产业领域的时候,要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即能给这个产业带来什么样的新价值,这是它生存的根本性依据。但非常不幸的是,当新技术来到出版业的时候,是瞄准传统出版要取而代之的,完全违背了产业规律、经济规律和生产规律,导致融合之多艰。
(详见6版)
邓云乡:一个卓然特出的杂学家
邓公的书斋名“水流云在轩”,取无争、舒缓之意,类如陶渊明之“云无心以出岫”。邓公做人,正派、平实、自然、不张扬、不自夸。我自觉多少受过一点邓公人格的影响,或者自豪一点说,我与邓公属于同一类人。我有过升官的机会,但我舍不得书斋。邓公,还有孙犁、黄裳等先生的书,对于我坚定一辈子穿长衫,不穿补服,有过楷范的作用。邓公身上很有点民国文人气,现在叫民国范儿。他写信常用毛笔和花笺,还特制了一种自用笺,前端印“红楼”二字,末端印“水流云在之室自用笺”。邓公贺年,也沿袭旧俗老派。一次我逛潘家园,看到一张信纸大小的贺年片,毛笔书之,字迹圆润秀劲,署名“晚邓云骧”,有“水流云在之室”印。这无疑是邓公之作,是写给一位前辈先生的,我立即买了下来。以毛笔亲书贺年片,这比时下流行的短信拜年不知要增重多少情谊。传统文化的好东西,邓公总是倍加爱惜并勉力行之。
(详见9版)
抗战时期教科书
这一时期语文、历史、地理等教科书从选材到文字描述都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初中国文甲编》选了不少反映抗战中英勇事迹、激励士气的作品。例如,描写正面战场的孙怒潮《光芒万丈的台儿庄》,反映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战殉国的《张自忠将军传略》与《悼郝梦龄》,反映空军将士殉国的《壮哉空军烈士阎海文》与《念粹刚》,反映下级军官抗敌的卢前《书史贯一》与翁照垣《一个军官的笔记》,反映普通民众抗战的《固安一农妇》等。
(详见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