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8月19日 星期三

    比拉-马塔斯:一部缺乏情节的“小说”征服中国读者

    李同洲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8月19日   14 版)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Enrique Vila-Matas)是西班牙目前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1971年出版第一本小说以来,比拉-马塔斯在欧洲及拉丁美洲地区享有极高的文学声望。但是在这些地区之外,比拉-马塔斯却鲜有人知。1999年,他的第十八部作品《巴托比症候群》出版,甫一问世便在欧洲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包括法国梅迪西奖、巴塞罗那城市奖等在内的多项欧洲文学大奖。2004年,《巴托比症候群》被译成英文在英美出版,让他得到了世界性的关注。几乎是一夜之间,恩里克·比拉-马塔斯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欧洲作家变成了德高望重的诺贝尔文学奖大热候选人之一。此后,他的作品一本接一本地被译入英语世界,仅在2015年,就会有三部新老作品的英文版在美国出版。

        有意思的是,比拉-马塔斯在中国境遇也和英美的情况颇为相似。虽然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巴黎永无止境》的中文版在2013年就已出版,但除了少量拥趸,并未引起评论界和读者的太多关注。2015年,《巴托比症候群》简体中文版问世。

        比拉-马塔斯的这部作品充满了丰沛的想象,幽默调侃众多世界文坛巨擘的同时又不失对文学本质与未来的深刻思索。半个世纪前,法国作家、哲学家罗兰·巴特宣布“作者已死”。20世纪末,比拉-马塔斯则以“不写”为主题给自己和作家同行们写下了这部“墓志铭”。广泛且灵活地调用、组织素材,是《巴托比症候群》一书最大的特点。即使整本书都在堆砌为什么不写的各种理由,也掩饰不住作者蓬勃的创作欲。《巴托比症候群》更像是一本文学评论集,全书由86篇没有原文的批注组成,比拉-马塔斯绝对称得上博览群书,他“隐藏”在叙述者背后如数家珍般地谈及上百位患上“巴托比症”的作家。就是这样一部缺乏情节的“小说”,却让中国的读者大为惊叹。一位豆瓣读者如此说:“之前,我从未听闻这个作者的名字。可读过《巴托比症候群》后,我想要读作家写过的每一本书。”《巴托比症候群》一举征服了中国挑剔的外国文学读者。借此良机,恩里克·比拉-马塔斯接受作品中文版出版方的联合邀请,将参加2015年上海国际文学周和首届北京国际文学周的相关活动。

        作为本次上海国际文学周上最重磅的作家,比拉-马塔斯本人并不看重这些声誉和“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之类的虚荣,他不认为作家应该高调和太有表现欲,他不认同作家应具有名流魅力。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出席上海国际文学周的条件,比拉-马塔斯要求不参加本届文学周的开幕论坛“在东方”与“诗歌之夜”这两场与会作家的集体活动。而文学周组委会为了能让如此重要的作家顺利成行,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虽然缺席两场集体活动,但比拉-马塔斯仍很期待与中国的作家和读者一同谈论自己的作品和文学创作,谈论有关文学的一切。

        按照比拉-马塔斯本人的说法,他虽然身为西语作家,可过去关注的多是法国文学,现在则更多关注英语文学,而中国文学对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因为“那完全是另外一种视野”。虽然比拉-马塔斯之前并未来过中国,但他与中国的缘分由来已久。在他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家中,摆放有不少中国古董或小摆件,而他的妹妹也已经学习中国书法多年。甚至在他最新的小说《卡塞尔之无逻辑》中,还有中国元素登场。也许正是这份与中国的情缘,让比拉-马塔斯接受了此次访华的邀请。这个夏天,上海与北京的读者将有幸体会比拉-马塔斯接受访谈时招牌式的幽默和一本正经的调皮。

        聚焦图书:《巴托比症候群》《似是都柏林》《巴黎永无止境》

        活动安排:文学对谈:城市,作为想象的迷宫(对谈嘉宾:孙甘露)

        时间:8月22日16:00—18:00

        地点:思南公馆·思南文学之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