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8月05日 星期三

    《海岛女民兵》与《红楼梦》

    单澍铭(辽宁省)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8月05日   14 版)

        这两本书本不搭边,但书中的一个细节在我的阅读史上产生过联想,至今记忆犹新。

        黎汝清的《海岛女民兵》文革前就出版了,先是以“女民兵的故事”为题在《收获》1966年第1期上发表,同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那时我还小,没看到。1972年修订重版时,正好是“书荒”年代,我也读初中了,饱受了阅读饥渴,也不知道是哥哥还是姐姐借来的这本书,我是看了又看。有一段于全书无关紧要的小情节,我却羡慕得不行:公社的文书陈小元算是岛上的小知识分子了,女民兵排请他做夜校识字教员。开学第五天晚上下起雨来,等了好长时间小元也没到。于是书里的主人公海霞就到他家去找,发现小元半躺在床上看书,就一把抓过他的书,摔到地上问道:“……该不是你又看你的《红楼梦》了吧!”

        虽然小元当时看的并不是什么《红楼梦》,但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小元肯定有这部书。我想,如果他读的不是什么关于水稻方面的书,而是真的在雨夜里读《红楼梦》,是不是更浪漫一些?《红楼梦》在文革期间遭遇尘封。我还是在下乡以后才看到《红楼梦》的后两册,而且已经破烂不堪了,即使这样,我还邮给在部队的学友。所以,尽管海霞是以揶揄的口吻讥笑小元,但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小元比我幸福多了,他有《红楼梦》。

        全本《红楼梦》捞不着看,但爱读书的在镇里小学当老师的母亲借来了一本《红楼梦诗词注释》,我从中摘抄了不少,特别是第七十八回里的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这篇凄凄惨惨戚戚的诔文,实在让我唏嘘不已。说到《红楼梦诗词注释》,后来我还碰到一件尴尬事。那是1978年读师专的时候,我从学校图书馆里借了一本牡丹江师院1975年编印的《红楼梦诗词注释》,与我先前看到的大同小异,毕业时想还给学校,但怎么也找不到了。这可害苦了我,按图书馆规定,一般图书丢失的按2倍价格赔偿,绝版的按6倍赔。我借的这本因是内部资料,无定价,而且是文革年代出版的,肯定是“绝版”了。跟馆长说了,馆长也很为难,说是不好处理。当时给我们讲中国现代文学的是来自鲁迅家乡的叶德裕教授,他得知此事后跟我说:“没关系,我家里有一本,拿去还了就是了。”一件难事就这样解决了。毕业后,我还跟叶老师通过信,探讨过现代文学研究的问题。

        李希凡的名字在那时也很响亮,1954年创造了“小人物”与红楼梦的神话,由此山大的《文史哲》更加出了名。1973年李希凡的小册子《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刚上市,我就买了一本。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完整读了一本文学评论方面的书。我真正拥有《红楼梦》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了,好像是1980年,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横排本4册。当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陆续出版《红楼梦》小人书,共16册,我东跑西颠好容易买到了13册。我还有一本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大字豪华本《红楼梦》,那是我参加读书征文获奖得来的。1996年一家报社与京联书店共同举办有奖读书征文,一等奖的奖品就是《鲁迅全集》与四大名著豪华本。我非常眼馋,就变换着笔名一气写了4篇,结果都发表了,最后终于有一篇获得了一等奖,于是就多了这大部头的书。岁数大了的时候,翻翻它,不用放大镜。连环画方面,其实我还有好多种,但感觉都不如上海的两套,尤其是文革前上海出的19本的那一套,堪称精品。还有一家出版了60册的,不敢恭维。

        回首这段往事,常常使我感慨不已。面对丰饶的读书大宴,经历过严酷书荒的我更是感觉没有理由不读书。虽然我即将告别心爱的工作岗位,开始我的银发生涯,但我另有一种观念:如果说青少年时代是读书的黄金季节,那么,退下来的时光就是人生第二个阅读的黄金季节。晚年的阅读,无压力,无限制,更无功利性,可以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充实自己的人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