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有着深深的书店情结,每当看到书店倒闭都心情沉重。从90年代到如今,省城书店地图不断变迁,留在读书人心中的书店风景依旧。
赵老师气质知性,每次见到她,她都埋在书丛里整理书。她习惯把新书摆在架前平台上,让选书者一目了然。那天看到董桥的专架上摆满中华书局版、海豚社版、广西师大社版各个版本集子,这种分类和挑选的用心真是可贵。赵老师是爱书人,依然保持着书店旺年对人文精品书的选择取向。每次和她交流,她对着那大片花花绿绿、刺眼俗艳的封皮感叹:人文精品书正被蚕食,虽然要靠教辅书畅销书养书店,但这片人文书的区域还要坚守住。赵老师所在的春风书店给三联、中华书局、广西师大等人文精品社保留一大片区域,这类书种类齐全,新书上架快,有时比北京上市晚不了几天。这种分类配置和对着新书目的及时挑选,无疑体现了赵老师那代书人的热心和良心。书店带给读者的是阅读氛围和书香体验,书店环境需要独特的设计和美学风格。在书店逐渐萎缩和退潮大势下,图书批发市场这种大集市般的购书环境少了过去独立书店那种优雅的氛围。购买人文精品书都要跑图书批发市场,这时很是怀念书店就在身边的岁月。
延续着80年代的读书热,90年代初省城书店的格局是国营书店占主流、校园书店成规模、独立书店有特色。书架上铁凝、迟子建、张抗抗等诸多签名版的书都是这个时候参加各种书店签售收集来的。裕华路老师大北侧曾是当年校园书店的风景地,掩映在白杨林荫中,三味书屋的牌子引人驻足。书店面积不大,但文学类图书成了主流。记得铁凝文集的首发、苏童新书的签售都在这里举办,毗邻大学以及校区的校园书店成为读书人经常的去处。那时考研考证热还不如现在,各类教辅书还不是主流,对人文精品的阅读还有很大市场,校园书店的图书配置也以深度、精致、厚重为长。翻看我书架上的存书,上海辞书社古代文学鉴赏系列,傅雷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插图版《静静的顿河》都是在这个书店购买的。
当年书店的背后都有一个爱书的文化人掌柜,店主选书取向和书店气质一致。经常见到的一幕是,店主和读者互动交流,每当读者走入书店,店主热心推荐好书新书成为习惯。如今教辅、求职等类图书成了校园书店的主流,店主已没有了过去那种气质,书店也失去了温度。像赵老师那样坚守人文理想的爱书人,还在延续着那个年代与读者选书、交流的热度,实在令人敬佩。
回望省城书店的旧影往事,河北日报社西侧的嘟嘟书屋面积虽小,影响很大,老郑给书人的感动更深刻。省图书馆的读者座谈会上经常见他就读书话题发表高见,在当时,他大约每二十天左右就去一次北京选书,背回来的几大包书中三联、中华书局、人民文学等大社的人文精品书占据一大部分。老郑也成为人文书导购的晴雨表,每次到书店,他都会热心给读者推荐新书、好书。印象最深的是他评价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那时刚从北京进货,这本书还没有畅销,他就断定这本书会大热。在陈寅恪热正在起始的时候,他对陈寅恪的评价已经很有见地。如今回看,书人的文化判断力和文化底蕴对维系一个独立书店来说多么可贵。这个运营10多年的小店在传出关闭的消息后,诸多媒体争相报道,读书人很是哀伤。每次经过青园街,看到已经转租成服装店的书屋旧址,不禁想起下棋的老郑,他和书店对那个年代读书人的滋养令人深深怀念。
喜欢到实体店选书,喜欢对书籍质感的触摸体验,而网购却缺少这样的触感审美。2013年10月省会独立书店丛盛书店宣布关门,打折处理存书后重新回到批发市场营业。这家以人文精品书、学术书配置为主的书店,设置了书吧休闲区,环境更是清雅、幽静,充满文艺气息,成为当时省城最美的书店之一,而高昂的房租终于让这家店陷入窘境。大背景是网购普及,在网购和电子阅读冲击下,实体书店纷纷倒闭。高房租、高人力成本、书籍消费的减少,都让单纯依靠图书养店成为举步维艰的事,书店的生存模式也成为文化界探讨的热点。
上海24小时书店福州书局让书店成为集午夜阅读、休闲的综合功能书吧;而南京的先锋书店把书店设置在地下车库,让人们在停车之后到书店休闲阅读,和房产物业捆绑的模式还降低了房租成本,这家书店被CNN评选为最美丽的城市书店。在全国24小时书店还不多见的背景下,这两种模式成为当今书店逆境中转型生存的典型模式。朋友炜熙今年暑期到台北考察,专程到诚品书店探访,他知道我喜欢读书,就发信问喜欢什么书送给我?我让他买两本龙应台和余光中的代表作。当两本诚品书店捎来的新书呈现在面前,我真为那繁体竖排、充满传统书籍味道的版本由衷喜爱。他展示的书店宣传品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台北所有文艺演出、艺术活动的各种插页、海报、图册都在书店专架免费展示发放,书店成为一个成规模的文化综合体、信息集散地。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2014年4月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开业,一时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也引发高层的关注。之后杭州、武汉、广州、郑州等城市陆续开办了24小时书店,全天候书店已经成为检验城市文化吸纳能力、阅读素养、阅读基数的一个指标。北京有强大的读者基础、游客流量、阅读消费实力,运营全天候书店具备优势条件,在石家庄能否养一个这样的书店?在微博中我提出这样的话题:一座城市如何打造夜晚书香是个紧迫课题。傍晚下班后,选择阅读应该提倡。如果无法实现24小时开店,国营书店应该改变18:30关门惯例,延长至晚22:00闭店,国营书店先天拥有更多优惠政策为何不在社会责任上走到前列?令人欣慰的是,我市某国营书店传出了重新改造打造一座全新阅读体验书城的消息。在书城面向社会公开招商后,笔者给招商方提供了午夜书吧的策划,这个策划和招商方不谋而合很快获得支持。在随后引入民营书店谋划午夜书吧运营上遇到房租、人力的高成本困境,经过测算,省会没有一家民营书商可承担这样的成本。为促成400平米午夜书吧运营,后经过分析国内已经开业的8座城市的24小时书店,杭州模式进入视野:书商和餐饮联合运营,共担房租,这个建议很快完成招商。为保持书店的品位,同时笔者还提供给书商一份千本人文精品书书目,都是多年来的年度好书榜和出版社精品书目,这样就从经营模式、环境设计、配书品质等多个环节打造出了一个全新形象、内涵的省会首座午夜书吧。在参与省会最高建筑石家庄电视塔新一轮开发中,笔者也提出策划空中午夜书吧项目倡议并获得响应,“到城市上空,伴星光阅读”,此时这个宣传语突然映入脑海,期待不远的未来在省会不同区域午夜书吧会成落地生根。
人文书店是匆忙行程中的驿站,是喧嚣都市安静的田园。一直喜爱三联韬奋书店,有一次去北京从中国美术馆观赏画展出来,天光已暗,半月当空。步入一街之隔的三联24小时书店,读者遍布各个区域,安详静谧,远离喧嚣。外面寒气袭人,书店温暖如春,深切体验到这里是城市心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实体书店魅力在于一种读书意境的传达,带给你的是那种浓郁的氛围,实体书的质感、触感、美感更是不可替代。虽然APP里有海量客户端书库,虽然各类网络云阅读眼花缭乱,但最终发现阅读纸书才会真正获得阅读快感。书籍成为一件艺术审美物,电子书缺陷在光电的漂渺虚无。如今阅读屏增多,阅读纸减少,书籍和书店何处去?一个反问是:多少年后、还有哪个屏、哪个网页可让我们一起阅读?哪个网页还能如古书般存在千年?书籍留存性依然是不可取代的优势。
杨绛先生评价三联书店“不官不商有书香”,书首先是文化品,是特殊商品,而书店更是文化阵地、精神的家园,书香和书店不该从生活中淡去。我们依然需要提倡阅读,克服戾气,重塑温文尔雅的公民气质。书香即是心香,书店也是心灯,希望全社会重塑书店重镇,扶植书店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