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浏览日益把纸质阅读挤向边缘,所幸还有人文知识性图书支撑着实体书市的余热。书商出于商业动机让畅销读本占据书店招眼位置,于是人文知识读本又进一步把文学著作挤向冷书架上。书市现象折射当下的阅读趣味:人们热衷于知识性图书,越来越疏忽文学。对此,笔者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五味杂陈:难能可贵的读书人啊,你们不应该止步于人文知识阅读……
诚然,人文知识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与智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许多的历史过程、文化事物、人文概念等等,能够丰富人的学养见闻,培育人的情操;哲理鸡汤能够析义物理人情,教给我们思维方式、启迪心智;然而大家读着这些介绍或论述性的文字,往往又因为缺少切身体验与鲜活认知而感受不深或过目即忘。我们不能不承认人文知识性阅读是简陋、肤浅、缺少渗透力的,相形之下如果我们进入文学阅读就不一样了,会有鲜活的体验。譬如通过知识读本了解一段宋史,能够比得上阅读一本宋史通俗演义对历史细节的还原来得真实可感吗?再如概括性地去认识一个人物,能够比得上读他的传纪文学来得那么栩栩如生?读某处风景名胜的介绍文字,与你捧赏一篇相关的优美游记散文又有怎样的差异?哲理条文教给你人生之道,哪能与一部小说的人物命运与人际关系来得触动人心?人文知识分子渗入文学作品当中,就会变成有生命细胞,思想就会变成灵魂,全都活起来,让你感同身受。人生囿于各种条件无缘去践行更多的人文学问与人生哲学,如果你选择文学阅读,则可以超越个人局限去体验丰富的世界和人生。文学是一种审美和思想化的生活还原,不同作家不同的作品,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可以让人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
无须过多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它鞭笞假丑恶、向善向真向美、向民主与自由,对社会文化起着一种激浊扬清的作用,这些尽在不言中。如果你站在一个高点放眼,文学对历史进步的影响也赫然显现。例如现代文学对民智的启发与社会转型的影响,当年维新先驱梁启超奔走呼号于海内外,企图用理论说教去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最终还是感到事倍功半,后来主张以小说的形式改良社会、启蒙国民,还创办过《新小说》杂志。相比于知识性认知,小说典型艺术形象带给人的影响尤其富有触动人心的力量。鲁迅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人性的剖析、对生活的审视、对封建文化的控诉、对国民性的批判与唤醒可谓撼动人心。
文学借语言艺术而成形,因此文学语言最能锻炼人的抽象与感性思维,一个人的思想力便是不竭的生命活力。如若我们缺少必要的文学阅读,则会导致形象思维的懒惰与褪化,想象力就可能日趋枯萎。即便撇开文艺与人文科学,这对自然科学而言也是诚为可悲的。人类伟大的科学家往往因为文艺的爱好和素养而保持着思维的活跃,每每在科研的道路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灵光喷薄而出。人文知识的表层化最容易培养人思维的模式化,尤其局限的人文眼界与偏激哲学思想的吸纳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人分辨力、思考力弱化,变得僵化和固执。如果这种状态人群化,则可能引发集体无意识的悲剧发生,例如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而文学能够让你懂得思辩人生,保持对真理与道德的追求,以及独立的思考,人也便不那么容易跟风上当走向歧途。或许,你也能探寻到有关人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化命题的一些答案。何况当今“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知识读本泛滥成灾,容易让人以为自己“学到了岸”,进而滋生满足油生虚妄。
其实文学的阅读应当是非功利化的休闲方式、独特的人生体验或愉悦的审美取向,况且人生也不能活得太实在,应当有一方精神游弋的空间,文学正好作为闲逸的一方草地和天空。在文学阅读中审视世道人心与人间善恶,进而修养道德,获得生活的热情。你会发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更多的美好,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愉悦。你还可以通过虚实相生的文学语言去联想,步入形象思维的世界和诗性意境,小说的鲜活故事、散文的情境、诗歌的意象是在人文读物中无法欣赏到的。当然进入文学风格、内涵与形象审美会有一定难度,甚至是思维与思想的历险,但是这种克服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快乐,而且会渐入佳境。如果阅读试图轻松,那么也就失去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体验与快乐。时下,人们乐于四处旅游寻求愉悦,体验差异化审美,那么我们怎能放弃最丰美的精神之旅——文学风景呢?
大凡喜欢读书的人,多少都怀揣着一份不舍的文化情结,而文学是文化的精粹。所以说,我们不要止步于人文知识性阅读。乐于人文知识阅读的朋友,请再向前走进美妙的文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