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历史研究已不仅仅是简单地探究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更重要的是,以一种分析眼光和批判精神审视往昔、稽考旧事,以期臻于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一书中所说的“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的境界。由沪上著名文史学者、资深出版人吴士余先生撰写的《清史明鉴录》(中西书局2014年10月出版),就是这样一部出经入史、析事明义、鉴往循来、求训致用的随笔著述。
《清史明鉴录》辑录了吴士余先生近年写就的50余篇历史文化随笔,大都不囿成宪、宏论叠出、剀切中肯、卓见发人,其意蕴在于通过对历史的审慎打量和理性裁决,发挥人文精神引领舆论、整合思想、矫正观念、启悟民智的功效。例如对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施琅等改变清代历史面貌或影响清代历史进程的人物,作者通过纾捆经历、铺展故事、剖解人格、估衡业迹,彰显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修养、风范、操守和作为,各各形神毕肖,神采卓然,仿佛时光倒流,历史人物兀立眼前。《清史明鉴录》追寻清代重要历史人物的政治行踪,揭橥他们和当时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将前尘影像还原为鲜活实例,凸现历史文化穿越时空的张力;另一方面拂去当代生活的浮躁与喧嚣,让读者从物欲的沉迷与傲慢中转过身来,知晓和领会历史对现实的一再叮嘱和反复提醒。《靳辅治河八疏》和《解读姚莹案》两文,将才干出众、品性高洁、业绩斐然的靳辅和姚莹从历史深处再次打捞出来,于譬肌分理、温情悲愤中向当政者郑重提出“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恶不分”的忠告;《整肃官场四风》一文,将清代衰亡归结为自雍正、乾隆两朝发轫的奢靡之风,据此断言维护政权稳定必须“选择勤政修为的吏治之道”;《养廉银新政》一文,较为详尽地回溯了雍正实施高薪养廉政策的曲折历程,并辅之其间一些官员的政治主张、心理状态和命运归宿作为实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清王朝运转的艰窘和滞重;《和珅的潜规则》一文,通过对无视名分、不守臣道、恣意妄为、飞扬跋扈的历史巨贪和珅宦海沉浮的简要钩沉,推断出“只要封建官僚制度和意识形态还存在,和珅式的潜规则仍然会滋生、发酵”这一警世结论;《改革政制的考量》一文,通过对雍正推行行政制度革新诸多事宜的粗略盘点,直指社会转型过程中理性缺失的弊端和危害,力倡“改革须接地气,从实际出发,不迷信于拍脑袋的顶层设计,也不贬斥摸石子过河,重要的是改革者的理性和睿智”。《尊贤举才须显真诚》《咸同重臣曾国藩》《左宗棠的船政》和《路政的创新驱动》等篇什,通过对施琅、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等四位清代肱骨重臣学识、才干和功劳的礼赞和激赏,启发当今决策者应善于启用重用“既有调和官场矛盾之能力,又有作风务实而不浮夸”的人才和干部。
《清史明鉴录》与普通文史类著述创作路径不同,吴士余先生为文的优长表现在叙述评介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详赡精审,打通历史关隘的自信淡定,葆有一种笔墨舒卷的洒脱。作者从一切历史叙述都是现实话语反映的角度出发,把历史随笔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精神需求,将历史与现实夤缘比照,赋予历史随笔验之以史、试之以今的思想维度。作者以平和通达、晓畅明快的叙述,以深远淹博、剀切凌厉的评论,提供新知,启沃心智,增益识见,警策人心。如书中的《经筵日讲》《造势道德教化》《圆明园的记忆》《杨乃武冤案的博弈》和《教改之殇》等篇什,旁搜远绍,钩玄提要,涉笔成趣,境阔意深,是作者精神气质的蓄累锻造和政治理念的凝聚融汇,印证着作者对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关切和期冀。再如《胤禛说禅论佛》《咸同重臣曾国藩》和《官场谴责小说的滥觞》等作品,析事明义,陈理设教,翰墨书香,锦绣文字,牵发出作者绵密淳厚的文化柔情,表征着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率意人生的痴迷和留恋。《清史明鉴录》蓄积着一种沛然而莫能御之的气势,充溢着一种真诚而感喟不已的性情,不乏深邃的哲思与灵动的诗性,正是从诗性中寻觅到激情的源流,在哲思里获得升华的阶梯。另外,该书文风简峭平实,古朴雅致,行文内敛而矜持、温和而敦厚,但轻松中不失凝重,平实中不乏厚重,袒露一片光风霁月般的历史情怀。作者以平实简俏的文字擦拭历史底色,以凝练质朴的语言窥察历史细节,用敏锐细腻的心智参悟历史心魂,为读者展现出一个深刻而丰赡、多维而鲜活的历史文化天地。同时,书中的大部分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明晰,逻辑贯通,层次转换顺畅,段落衔接自然,承转启和连贯,首尾呼应默契。例如《三朝元老的官诀》一文,以“引论——本论——结论”为架构,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成理,题旨鲜明,结构周致,行文畅达,俨然一篇精致精巧的随笔精品。《清史明鉴录》是一部反刍清代历史的随笔文集,吴士余先生既不故作惊人之语,也不编织无稽之谈,于会通和合中构建一种范式,以求达到落墨于旧史、着意在当下的目的。
《清史明鉴录》,吴士余著,中西书局2014年10月,3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