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6月17日 星期三

    低头族与缝隙化阅读:一种新媒体技术对都市空间的重塑结果

    徐志伟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6月17日   11 版)

        提倡“文学生活”研究,就是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为此,山东大学文学院联手校内外专家,于2012年成立了“当代中国文学生活研究中心”,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128ZD169),温儒敏教授担任首席专家。这里发布的是该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都市里,人们乘坐地铁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住宅、商场与工作场所之间,在空间与空间的连接处由此形成一个个有待填充的缝隙空间。这些缝隙空间完全是碎片化的,它们并不是目的地,只是一个中介或媒介,是人们费尽心思努力尝试攻克的对象,因为它们好不知趣地延缓了资本流通的速度和效率。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结构的规划,交通设施的改善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消灭了空间缝隙在时间意义上产生的空间距离。针对这些空间缝隙的形态结构,在资本的精心谋划下,各种形式的媒介形态被源源不断的开发出来,车载电视、移动设备、楼宇电视、户外广告、休闲杂志等媒介形态纷至沓来,原本无人认领的空间缝隙瞬间变得热闹起来。这其中,人们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成为地铁空间缝隙里最常见的一种填充物。本文将聚焦于地铁空间体系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低头族”,他们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里作“低头看屏幕状”,快餐式的娱乐视频与刺激性强烈的网络玄幻小说是吸引他们的主要诱饵,低头族在享受移动设备带来阅读快感的同时,亦不自知的被纳入到了资本与注意力经济的生产线上。

        本文将北京地铁一号线上的乘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北京地铁一号线是北京最早的铁路线,全长23.6千米,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长期以来,1号线作为北京市仅有的两条东西走向的主要线路,又负载了国贸地区,王府井地区,公主坟地区与北京西站地区的大量旅客,所以所有的客流均汇聚于1号线,成为了北京市压力最大的线路。2012年情人节当日,1号线曾创下全天运送150.03万人次的记录。

        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CTR数据显示,北京地铁族以学生、公司白领、机关干部、民营企业主等为主体;年龄跨度在18到4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71%;白领占到41%,拥有较高收入。他们多为工薪族,关心国计民生更关注过好小日子;热情于潮流资讯,潜意识里对赶时髦情有独钟,崇尚生活的性价比,热衷获取活泼有趣实用的权威信息。大学生与年轻上班族群是地铁“低头族”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有三大特点——“好奇的实用主义者”,“无读报习惯又追求精致悦读的读者”和“消费的主力军”。地铁上的碎片时间里,大多数人会选择五件事——发呆、闲谈、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阅读。前三件只能实现打发时间的目的,而无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使其转化为商业价值。而移动技术与设备的发展与迅速普及不仅满足“低头族”打发时间的基本需求,更能通过传播信息,将碎片时间整合将之转化为注意力经济。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也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种观点被IT业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

        现年26岁的乘客A,上班族,早晨9点于北京地铁一号线五棵松站上车,西单站下车,乘车时间约20分钟。这段“缝隙时间”内,A全程都在观看湖南卫视制作的娱乐节目《天天向上》。她说:“我一般都是一个人坐地铁,所以都会准备一些电视剧或者娱乐节目在路上打发时间,不过我也不会一直都看,车上乱的时候我还是得注意点,之前就在地铁上丢过钱包。”

        手机设备的逐年更新与视频网站的技术发展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乘客在地铁上进行视频阅读,而视频网站、APP在地铁内的广告投放量亦逐年增加。“低头族”在地铁内阅读的视频内容多集中于电视剧、娱乐综艺与动漫视频,这些内容相对轻松愉快,接受方便且富有视觉冲击力,完全符合青年人的阅读心态与选择方式。腾讯视频在2014年广告节上分享了四个有关视频阅读的趋势:近几年移动视频用户量爆发性增长;手机已成为用户观看视频的第一大视频;移动端是视频流量增长的主要动力;移动视频改变用户收视行为。这不仅说明移动视频将成为新的潮流,更意味着视频内容提供商竞争的进一步白热化。在视频阅读市场为社会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视频内容的相对庸俗化对视频观看者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视频内容供应商想要吸引观者的注意,就必须挖空心思地根据消费者的口味调节经营策略,这就造成内容提供者更多提供消费者想要而非需要的内容。由此,当下移动视频市场充斥着视频内容质量相对较低的现象。

        乘客B,学生,中午11点30左右于北京地铁四号线人民大学站上车,于1号线国贸站下车,乘车时间约50分钟。在这段相对较长的乘车时间内,B多数时间都在使用微信同朋友聊天。他说:“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里面读文献写报告实在太累了,网上的东西太乱太杂我也不爱看,地铁又吵吵闹闹的,看什么我都觉得烦,还不如刷刷朋友圈找同学聊两句。虽然地铁里面信号不好,但待会儿回到学校大家都是学霸状态我也就没空了。”

        当人们忙碌地穿梭于各种空间缝隙时,基于移动通讯设备的社会化媒体便打开了一个新的外部世界,这是一个指向社会关系生产的虚拟空间,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抗现代性焦虑”的可能性及其出口,对于B来说这种焦虑即为就业与挣钱的压力。在现代社会匆匆忙忙的“缝隙化生存”中,资本在空间维度上的生产欲望被极大地激活了。为了缓解人群中间的紧张关系,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无疑打通了一个可以“逃离人群”的出口。于是我们发现,在上班路上,在会议间隙,在候车时间,在一切可能利用的碎片空间里,人们竭力寻求一个“合适”的位置,将身体寄存于此,然后迫不及待地刷新微博,发布微博,他的身体任由公交、地铁、电梯的运输和摆弄,现实世界的社会性全面退缩,转而进入虚拟世界的社会化空间,在那里激活并积累自己的社交关系和社会资本。

        乘客C,学生,晚高峰时段在地铁八通线传媒大学站上车,于地铁10号线苏州街站下车,乘车时间约70分钟。在乘坐地铁的这段时间内,C进行了约20分钟的纸质书阅读,随后带上耳机呈放空状态。C说:“最近我在准备法语水平测试(TCF),放下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东西都忘记了,所以要恶补一下。因为心理压力比较大,地铁有些吵还是要继续啃,不然钱就白花了。平时不忙的时候我也会在地铁上看书,前段时间实习的时候我就是在地铁上把《陆犯焉识》看完的。”

        在大众媒介文本所铺设的消费场域中,缝隙空间只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过场”,它一闪而过,并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和兴趣,对于社会关系的生产可以说毫无贡献。如果对缝隙空间熟视无睹,任其“自由发展”而失去管制,这对权力而言,缝隙中的秩序总是略显混乱,因为处在黑暗中,那里潜藏着蠢蠢欲动的破坏,而我们可以将C在地铁上进行阅读的行为看做一种对资本与消费社会的抵抗:商业广告、娱乐视频与快餐化的信息虽然具有视觉冲击力与诱惑力,但C仍将注意力使用于传统的阅读之上,其需求并没有被资本收编,这在技术与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通过移动设备进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具有随时随地可接触和可获得性,消除了时空距离对于人们的束缚。手机媒体在地铁中的使用多为打发碎片化的时间,从而也导致了碎片化阅读的偏向。受众的思维方式依赖于媒介的表达方式,正如尼尔·波兹曼所指出的,印刷时代是严谨、理性且有逻辑的思维方式,电视时代的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碎片化,没有逻辑性,趋向娱乐化,到了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主导的时代更是如此——“公众沉醉于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娱乐消遣中,对于自相矛盾这种东西早已失去了感知能力”。从长远看来,当人们都把时间花费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时,势必会压缩日常生活的读书思考时间,从而使人们变得浮躁压抑。

        现代社会空间管理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对空间的生产来构造消费话语得以持续性再生产的社会关系,空间因此被纳入到资本的生产线上,以商品的方式呈现其功能和意义。而地铁就是这些生产出来的空间的中转站,在这个中转站中,多数人都携带着一种能够引发人们欲望的媒介——手机。通过手机,互联网将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人们对这种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尽管乘坐地铁的大多数是社会上的赤贫阶级。

        消费主义入侵阅读市场的趋势日趋明显,城市人由于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更希望从阅读中得到娱乐放松而非知识的增长。都市化又导致了现代都市生活与都市空间的碎片化后果,因而在“碎片化”的空间中进行“碎片化”的阅读似乎成了不可避免地趋势。但我们应当警惕,低头族在享受移动设备带来阅读快感的同时,亦不自知的被纳入到了资本与注意力经济的生产线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