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

    分类力荐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6月10日   09 版)

        【哲学】

        2014年5月9日—27日,哲学家李泽厚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什么是道德”主题伦理学讨论班。其间,李泽厚还与陈嘉映等教授做了题为“何谓哲学”的对谈,与杨国荣教授围绕“道德、伦理与哲学”进行了对话,几场活动人气爆棚,受到各界关注。本书即根据课堂和对谈的原始录音整理而成,为我们原汁原味地呈现了2014年沪上的这场“哲学盛事”。几场活动中,李泽厚重点谈论了他对明星哲学家桑德尔的看法、宗教性道德与现代社会性道德的区分等等,反映了他近年来的最新思考。而讨论班和对话的形式则使这份文本亲切、自然,“疯狂的电车”等案例的讨论使我们恍若置身桑德尔的“公正”课上,感受哲学家的运思方式。大师的风采,哲学的魅力,毕现于书中。

        【思想史】

        百年前,在中国迈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人们把儒学和对女性的压制与歧视联系起来,反孔和妇女解放成为相伴生的思潮和运动。本书则认为,把中国历史上女性受到歧视和压迫归罪于儒学并不完全公平。本书讨论了自儒家诞生以来儒学与女性的关系史,相关的阴阳理念、“内外有别”的文化、历史上的妇德女教文本,一向被看做中国文化阴暗面的守节、缠足、纳妾等现象得到了深入讨论。作者认为尽管在历史上儒学与压迫现象相伴随,但它却包含着许多能够推动两性平等的理念,儒家传统能够为构建男女平等主义道德基石提供有用资源,甚至构建一种“儒家女权主义”。作者把儒学理解为一个庞杂体系,还在继续演化中,由此出发,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富于启发性的“儒学与女性”的光明未来。

        【散文】

        这是俄裔美国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最后一部散文集。书中文章写于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最后一篇《悼斯蒂芬·斯彭德》写于1995年8月10日,不到半年后他在纽约去世。这些散文多用英语写就,内容大概包括回忆、旅行、演讲与悼文。历经一生颠沛起伏,远离故国,诗人在这些文字中葆有了诗歌语言的意蕴、逻辑、情感,更多对往事、诗艺、生死的思考。正如该书译者刘文飞在译序中概括的,“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是布罗茨基最感兴趣也最擅长表达的话题。这些文章读来深邃、隽永,大量意涵、比喻隐藏在文字背后,倒是可以与布罗茨基的诗作对照着读。

        【小说】

        很多作家都有个文学意义或精神层面的原乡,“平乐镇”是作家颜歌的那个。她已创作了若干篇以这个四川小镇为背景的小说,这本书中五个中篇的故事发生地也在那里。这些故事讲述了小镇少年蓬勃而艰难的成长、市井男女的情感纠葛,也有老年人夕阳无限好背后的无奈忧伤,都是日常点滴,波澜起伏全凭作者对人物语言和内心世界的生动描摹。除却作品中扑面而来的蜀地风土人情,人物对白的四川方言味道也为这些小说平添几分呼之欲出的活泛。书名中“伤心”二字或许是指向文字之外的内涵,这些活色生香敢爱敢恨的男女老少,实在和“伤心”关系不大,就算是世俗眼中的颓唐和挫败,经由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也不那么令人唏嘘。

        【传记】

        作为英国乃至世界艺术界最为重要的表现派画家之一,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但是各方对他作品的种种质疑、争议之声也从未消停。英国记者格雷格既是卢西安的追随者也是采访者,在画家最后十年余生中,格雷格以耐心和专业素养逐渐得到这位个性张扬、抗拒被人做传的艺术家的信任,大量的采访、对话保证了这本传记在对传主一生经历特别是艺术追求的讲述上的客观与详尽。关于卢西安那位显赫的爷爷(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他的成长记忆和情感经历、他的艺术观念和作品创作背景,书中都有涉猎。透过这些侧面,如同一幅画一般,勾勒出这位有着多面性、个人魅力丰富而难以刻画的艺术家的肖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