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集分为“文化记忆”“科普随笔”和“编创杂谈”三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作者多年来积淀和形成的科普创作理念、创作经验、创作技巧和创作成果。强调科学与文化艺术的融合,强化作品的时代感和时尚元素,改变科学的死板面孔和枯燥说教,倡导通过故事讲科学,运用科学讲故事,采取一切可利用的现代传媒技术,文字的作品辅以画面,纸制的作品电子化,抽象的作品形象化……我相信,每位科普工作者都会从陈芳烈先生的先进创作理念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中受到启迪。
陈芳烈先生在大学时代主修电信专业,工作后又一直在电信行业,这使得身处瞬息万变信息时代的他,能够得天独厚地及时掌握时代信息,运用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滋润科普创作。比如,人们几乎都知道“泰坦尼克号”海难是因轮船在航行中撞上了冰山,可是谁曾知道它遇险无救的主要原因却是船上的电报机和发出的信号出了问题,以致错失了救援的最好时间。陈芳烈先生撰写的《泰坦尼克号与SOS》,不仅使人们重温那场海难惊心动魄的场面,更能了解无线电技术的知识与应用。通过典型案例来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既引人入胜,又启迪人们思索。同样,通过故事讲科学的作品更是不乏其例,他以《烽火台的诉说》为题,讲述了“烽火报警”这一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又在《似曾相识燕归来》和《从“独舞”到“双人舞”》等文章中引出近代光通信技术以及通信与电脑的融合,这一古一今,勾画出人类通信技术发展的脉络。
陈芳烈先生自1962年参加工作以来,在科技出版行业和科普创作领域辛勤耕耘五十余年,做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丰硕成果,撰写了近20本科普图书,300余篇文章,培养了许多年轻人才,为促进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水急不流月,如今,年逾古稀的陈芳烈先生,仍活跃在科学普及的各种活动中,著书、撰文、授课、咨询……他的勤勉和奉献精神,正是科普事业最需要的。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