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29日 星期三

    教育与文化的虚实之道

    王晨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29日   19 版)

        从一种与现代教育不同的视域和观点出发,实质上整全的教育应该是被认定为一种朝向文化或在文化之中的教育,它是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传递、理解并重新创造其文化的全部过程。因为人的形成绝不仅仅是一种目的论或者物化前提下的社会建设或具体职业的参与者或承担者的培养,而是试图结合成社会的每个个体在对其而言更为根本的世界中以各种方式和途径理解并参与这个世界,从而使其成为与世界共存的存在者的生存和生活历程。

        因此受过教育的人,也即一个有文化的人是一个既能尊重和理解传统,又能向新观念打开他的心智,并能理解他们的世界将会如何以其所是的方式来临,从而如何理智地、自由地、独立地思考,乃至确立一种立场,做出生活和人生抉择的人。这种教育只有在文化中才能形成,也只有在文化及其反思中才能发挥着最佳的作用。

        文化和教育在其共同的语言意义上,都是一种对事物的培育。文化(cultura)首先是一种对土壤和作物的培育,按照土壤和作物的本性对其进行照料,从而提升其内在的品质。教育或教养(Education,Bildung,Paideia)则是指一种按照人的内在本性来培育心灵,照料并提升心灵和精神的品格或天性,使其能称之为人的培育和照料过程。这就意味着,教育与文化最为重要的是对人之处境的本性与世界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解释。这种复数的理解和解释既受制于人的不可规定性,又受制于对诸如人之自由本性或神圣秩序等自然法则的确认。这也意味着对人的教育或者文化陶冶的过程将会是非常不可捉摸,有定规无常态,而只存在于潜移默化和心神相通之间。这虽然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多样而独特的多元世界,但是也给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带来了一个几乎难以解决的核心教育问题:即如何找到一种就虚还实的过程,让教育能按照其本性以文化的方式进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超越现代教育或传统与现代教育之争,而在培养社会公民和职业者之中或之外探到一种不同的教育理想境界和实践之路。

        这一问题的难度在于如何理解文化,并将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实践出来。对文化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无论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从符号和意义层面,还是从观念、情感、意志和习惯层面,思想、制度和行为层面,它们都将面临一个虚实相间的实践问题,而且这一问题超越了课堂教学或者学校教育,而成为卷入学校场域中的所有个体交流、保持和发展有关生活本身的知识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的在场体验和经历。

        在《学校文化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学校教育场域中的文化被实践性地结构化为(1)精神文化;(2)制度文化;(3)行为文化;(4)物质文化四个部分,并在事实的情境中,在滋生和浸润中,在生成的虚实之间,通过(1)在事实中寻找和提炼教育哲学并逻辑化的明理策略;(2)塑造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摄入学校场域中个体观念、行为的善人策略;(3)建设学校组织、制度和仪式的治事策略;(4)管理和创建学校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化物策略,从而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找到了一条可资借助的文化—教育实践之路,确实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共荣的工作。

        而这一文化—教育实践路径寻找过程也充满了实践智慧。在大学—政府—学校三方合作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学校文化驱动模式,在近十年的探索和磨砺中逐渐成熟,形成了一系列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流程和方案,这些流程方案既实又虚,有确定的规程,也有务虚待发的留白,在具体和抽象之间,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这十年间近100个成功案例确证了这一过程的辉煌。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学校文化管理》的最后一章通过对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微观政治的分析,反思性地分析和总结了学校文化管理建设过程本身,这一研究的反身性无疑让读者进入了另一重意义和理解的天地,作者研究和实践的未来生长的能力和契机在这一行动反思中亦已展露无余了。

        期待文化—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实践之路从学校文化创建中渗透进学校场域中的每个个体,尤其是文化和教育的主动接受者中,以此来带动这些个体与文化和教育同时更新,从而为我们自己带来深深的惊喜。

        《学校文化管理》张东娇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