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29日 星期三

    民国小品文撷珍

    邓臻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29日   19 版)

        《书卷多情似故人》将民国时期林语堂、胡适、鲁迅、巴金、茅盾、戴望舒等大文学家们发表在文学报刊上优美小品文撷英取华、结集出版的文化精品。

        本书编者倪雪君博士,是一位在著名高校从事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的学者。她在从事近现代文学史研究时,研读了大量民国时期的优秀文学期刊,为大师们在治学、读书、立言等方面的智慧、思想和所著美文的文学价值所折服,决心分类遴选近现代大师们的佳作,希望让当代社会的读者多欣赏到这些文学作品,以启迪智慧,浸润灵魂。

        《书卷多情似故人》组编的主要是民国大师的散文小品文,顺应了当代社会崇尚“快阅读”和“悦读”的追求。相对于苦行僧式啃读卷帙浩繁的书卷,读者捧读此书,犹如品茗般,啜饮各色各味短小的大家美文,尤其是文学大师们的回甘之作,同样是快意之事。

        近些年,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知识分子以至普通社会民众,对民国时期大到学风、民风、政风、社风,小到大小人物的大事小情,都有很强的关注研究兴趣。民国文学家们的文学作品以其反映现实、记录文明和传播引领社会思潮的功能属性,自然就成了人们窥探观察解构那个年代的重要窗口。而本书的组编就是从当下此社会背景出发,希望给读者提供这样一个窗口。

        在结构排列上,本书由“大小文章”“品书心得”“读书心得”“杂论作品”“我的自辩”“书刊寄语”“书店轶事”共七个部分组成。组编者以其专业角度和高度,陈设这几组类型化的民国文学截图,旨在向读者提供了解和重温民国文学家们文学作品的多重视角、多面意象和多彩意境,透视民国时期文学大家们的文学思想、文学理念、文学素养和彼年代文学发展繁荣程度,甚至整个时代历史进步的脉络,也显示了编者的匠心独运和殚精竭虑。

        “品书心得”与“读书心得”“杂论作品”撷取的是大师们的一些有关读书和治学的感悟心得,有对民国时期自己和他人的不限体裁不限国别的文学作品内容的推介,也有对文学作品或借题发挥对自己文学理念所作的生动阐释,还有对文学及书刊发展的时代理想和文学情怀的抒发。

        这三个板块各有侧重。前两者区别在“品”与“读”上,好比是广义上的书评撰写方式和内容在层次上的不同。“品书心得”中,鲁迅先生的《关于翻译》以生趣事例巧议“翻译”与“自作”,可体会到鲁迅先生实际上在一定程度是赞誉“拿来主义”的。而茅盾先生发表在1932年《现代》1卷中的“热与冷”,借用一首“玩意儿”的英文“打油诗”,以自嘲的笔端和幽默轻快的文风,揭示出人在冷时要热,热时要冷,总要“那些要不得”时,不如安享当下、快乐自我的生活道理。

        在“读书心得”中,可见识民国时期以“清淡流畅”闻名的散文小品家江寄萍先生针对林语堂先生的《说本色之美》,再“谈本色之美”。文中作者对古今中外诗歌文章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以佐证自己的观点。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作文和作诗要在乎“思想与性灵相辅而行”,词藻美是可以学得来的,唯有说心里要说的话,才最具本色之美,也才最打动人心。读者不妨将该文与林语堂先生文贯通阅览,汲取大师们对文学“本色之美”的思想和智慧。

        “我的自辩”由巴金先生在《现代》中发表的同名小品文揭起,巴金先生因己文《海底梦》《罪与罚》被左翼批评家列为“第三种人”创作之林而“身受解剖刀”,而发出自己的“自辩”之声。全文语调平和朴实,以与批评者谷非先生对谈的形式晓之以理,饱含了深邃的哲思和超凡的智慧。本部分杨藻章的《腌肉与不朽之作》中,杨先生将腊月腌肉比喻为浸透儒教思想之盐质的久存流布之文和诗,并提出腌肉长久也会随时而烂,故而合于时代之需要的文字才可真正万古长新长青,深刻道明了不朽之作谓之不朽之奥秘。

        不管哪个年代,书刊都是文学家重要的文化思想阵地,也是很多文人抒发情怀的依托与载体。基于此,本书的“书刊寄语”精选了几篇民国时期大文人们对文学刊物的创刊宣言、发行词以及为他人或者自己作品作的序。民国时期文化思潮多元激荡,文学思想开放活跃,那时期的报刊种类多样,引领着社会意识和思想。节选的这些创刊词或发刊宣言,唱响时代强音,迄今仍然振聋发聩,读来令人激情澎湃。比如施蛰存《文饭小品》的“发行人言”,我们不仅能读到施先生寥寥数语下创办刊物的来龙去脉,更会感佩那个年代文化人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这对我们是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意义的。

        书店是推行文化思想的先锋,也是文人们重要的活动场所。透过本书“书店轶事”里的选文,就能观览到文人描画的民国时期“由书和铜,香和臭,贾和儒,商和秀混合在一起”的新旧书店的生态面貌,玩味到文人亲临逛东京和巴黎旧书铺旧书摊的趣闻趣事,品鉴到文人纵谈北平旧书肆如何另寻途径维续发展等有关卖书生意经的“奥妙”之论。

        明代的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以这种心境学习和阅读,如煲汤,煲出的是精华;如品茗,品出的是回甘,进而渐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情境。若此境之下,自有书香扑面来,直抵心灵,浸润灵魂。编者力图使本书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气质和享受,故而将本书命名“书卷多情似故人”。

        耶鲁大学教授布鲁姆说过,“阅读最大的功用是帮助我们善用孤独和享受孤独”。的确,阅读即是一种“独行”,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本书和一盏灯而已。这本《书卷多情似故人》的选题和出版的初衷正契合“独行”的意蕴和内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