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29日 星期三

    博物世界

    萤火虫在中国:美丽总是愁人的

    张文志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29日   16 版)
    《萤火虫在中国》,付新华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42.00元

        萤火虫从我们的童年里飞过,却被时代所遗弃,仿佛它们已经退回到了唐诗宋词里。阅读《萤火虫在中国》这本图文并茂的书,让我再一次认识了萤火虫,追忆着那逝去的美好时光,也让我再一次为智人的残暴而痛心。

        作为我国第一个萤火虫学科博士,作者付新华走过山山水水,到过天南海北,寻找梦中的萤火虫。他坚持不懈十五年,在峨眉山、大别山、天台山(四川邛崃市)、西双版纳、紫金山、海南等地,追寻和考察萤火虫,用情真意切的文字抒写了那些寻萤路上的经历。在峨眉山,“我的腿越来越重,内心越来越苦闷。眼看就要放弃的时候,弯道一转,一条绵延600米的萤火虫发光带惊现眼前。其壮观程度不亚于上万人同时朝拜的景象,我不由跪了下去”。在素山寺,“虫虫们闪着不同亮度的光,从我眼前一一飞过,整条山谷因为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像流淌着一曲动人的音乐”。寻萤过程中,既有发现新种的开心,也有成千上万“会呼吸的钻石”当空轻舞的震撼;既有寻萤未果的郁闷,也有偶遇毒蛇的害怕。“寻萤过程很凶险,也很复杂。交织着美好与失望,悲伤和欢喜。”付新华如此总结道。

        付新华好像闪着微光的萤火虫,引导着我国的萤火虫研究事业。通过对萤火虫的饲养、观察和记录,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寻找答案。当其对萤火虫越研究,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多。他把目光转向了世界,在与世界顶尖萤火虫研究专家的交流中,他进一步发现了中国这方面研究的落后。如他一直不认识的萤火虫早在1883年就已经被正式命名,是由一位叫奥利弗的外国专家在中国采集到的。日本萤火虫研究第一人大场信义研究所用的图像增强仪作者想都没有想到过。早在1974年美国就人证实了萤火虫具有反射性出血(从翅膀边缘分泌出白色液体)的防卫行为。应该说,付新华以一己之力,使我国的萤火虫研究事业跨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今天,我才认识萤火虫。虽然童年里曾经追逐过、捕捉过萤火虫,但了解从此书开始。

        萤火虫属鞘翅目萤科,是一种小型甲虫,一般昼伏夜出,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故名萤火虫。全世界记录在册共有2000多种,我国预计有200种左右,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萤火虫幼虫以蜗牛、淡水螺类等为食,成虫则食花蜜、植物汁液等。萤火虫成虫体长一般1厘米左右,身体由头、胸和腹组成。萤火虫幼虫期就能发光,而且不分性别,成虫后雄萤善飞,雌萤没有翅膀,不论雌雄一般都会发光。

        萤火虫不仅是重要的环境指标性生物,更是大自然精妙演化的杰作,它用毫不起眼的原料,拼凑出了一件令人类汗颜的杰作。美国南方大学生物系主任戴维·乔治·哈斯凯尔在《看不见的森林》中写道:“在萤火虫发光的全部能量中,95%以上的能量都以光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而人造的灯泡则正好颠倒过来,大部分能量都以热能形式浪费掉了。”当然,人类的仿生脚步从未停止。据2012年的报道,韩国科学家复制了萤火虫发光器官的结构,设计出一种新型发光二极管(LED)作为灯具,具有独特优点。

        萤火虫在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也沉积了繁衍的智慧。自然界遵循着能量最优化的原则,要想得到最大限度的生命延续,就必须把宝贵的能量用在最重要的地方。萤火虫幼虫发光是为了警告天敌,而成虫发的光则是求爱的信号,不同阶段发光的目的迥异。胸窗萤羽化时,雌萤和雄萤的羽化高峰期明显错开,这是为了防止后代数量太多,因为一定时间内食物是有限的,其天敌的捕食量也是有限的,否则,就可能导致种群的危机。而且一定比例的胸窗萤幼虫隔年羽化,两年生的幼虫更加强壮,羽化时则以雌萤为主,这是种群应对恶劣天气的重要策略。大自然的种种表现,都有微妙之处,只是很多时间里,智人们仍未理解而已。

        萤火虫从童年里走来,飞翔在传统文化中,却消逝于现代文明里。

        萤火虫是童年的美好记忆,在没有光电娱乐的年代,晚饭后,黑暗的村庄成就了萤火虫的美丽。我们常常三五成群,在小路边上抓萤火虫,装在透明的玻璃瓶里,放到蚊帐里,有时也偷偷地放几只出来,它们在蚊帐里东躲西藏,一闪一闪的微光伴人入睡。自从学了“囊萤映雪”的故事后,经常抓些萤火虫来做试验,更希望冬天能下雪,但记忆里,这两件事好像从没有成功过。读到童谣“萤火虫,萤火虫,点点红,两三个小灯笼,飞得高,飞得低,飞上姐姐薄罗衣”,童年的那些故事仿佛又从心底长了出来,好像雨后春笋,有种向上顶的感觉。

        在凉风习习的夏季黄昏,萤火虫或停或飞,忽明忽暗,特别迷人。因此,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咏叹对象,如作者引用的李白《咏萤火》:“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杜牧的《秋夕》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古人以为“腐草为萤”,深居的宫人与萤火虫为伴,和天上的星星遥视,幽怨凄冷,荒凉寂寞。萤火虫和星星常被并提,书中亦谈到如何叠拍萤火虫和星轨。杜甫在其《见萤火》中借景抒情:“巫山秋夜萤火飞,疏帘巧入坐人衣。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前星宿稀。”唐代的虞世南、骆宾王、周繇等都有咏萤之诗句。

        由于萤火虫对生态环境极度敏感,因而在很多地方萤火虫已成为遥远的绝响。作者以专业的眼光分析总结了原因。人类生活范围的扩大极大地压缩了萤火虫生存的空间,特别是灯光扰乱了萤火虫的性信息,让它们失去了示爱的机会。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的变化,误伤了萤火虫,且不说农药的滥用,“水稻-油菜轮作制度则会导致萤火虫直接灭绝”。还有极端气候的影响,以及人类以萤火虫为中心进行的商业活动,大量采集萤火虫进行网上销售。无论是销售者,还是购买者都忘记了“萤火虫,只有在自由飞行的时候才是美的”。

        因为萤火虫数量的锐减,作者全身心投入到萤火虫的保护事业中,通过出书、讲座、摄影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萤火虫的有关知识,号召大家保护萤火虫,并在2012年底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专注保护萤火虫的组织——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希望留住那份忧愁的美丽。

        “保护萤火虫其实就是在保护环境”,自然界中谁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一切都在巨大的生物链条中,如果不断有链条被打断,总有一天,这张历经几亿年精密编织的网将全面崩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昆虫学系教授PennyGullan和PeterCranston在《昆虫学概论》中写道:“每一种昆虫都是较高一级生态集合的一部分,它的缺失会影响其他生物的复杂度和丰度。有些昆虫像‘拱顶石’,少了它们就会使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崩溃。”萤火虫就是其中一块“拱顶石”。

        我就是否引用作者提出的十方面守护萤火虫的建议思想斗争很久,在老家后院发现一只我对照本书确认的条背萤时,儿子那惊讶、喜悦的表情,让我决定将这些建议写入:1、身体力行,积极保护森林、湖泊、河流、湿地、红树林等生态环境。2、合理管理旅游。3、生态、科学地规划城市建设,朝绿色城市发展。4、控制光污染。5、避免湖泊岸堤的水泥化。6、减少水污染。7、减少农药的使用。8、停止网上购买萤火虫。9、停止不正确的萤火虫放生或者放飞展示。10、观赏萤火虫时不要捕捉萤火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