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08日 星期三

    史与思

    当天意降临人间:宋朝的医事记忆

    陈晓珊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08日   10 版)
    《政府治理与医学发展:宋代医事诏令研究》,韩毅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118.00元

        千年前的汴梁城,旷世风华的岁月,因一幅长卷而格外清晰。展开清明上河图,盛世风情仿佛蔓延到每一个角落,这里看不到遥远的边塞烽火,看不到将至的乱世流离,只有永不褪色的市井往事,伴着当年的人们穿桥过市,熙攘如织。琳琅若繁星的街巷商铺里,几家医馆药店忙碌而安详,它们是这升平人间的悄声注解,药草香里流淌着汴河的水雾,氤氲着每一张充满生机的面容。

        泛黄的图卷背后,有着更多司空见惯的细节。城墙上张贴的防疫告示,书铺里印行的时令药方,翰林院里编修的本草图录,太医局施送各处的急救药汤,这些画面里看不到的内容,正是这本《政府治理与医学发展:宋代医事诏令研究》讲述的故事。

        本草与苍生同在

        十世纪的中国久历战火,土地上随处可见死亡与疫病的痕迹。离乱后的田园承载不起生命,得享天年似乎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作为一个声明以仁立国的政权,新生的宋朝向天下发出诏令,整理历代医学文献,建立官方救助机构,选拔医事人才,向民间推广草药方剂。在此后的三个世纪里,颁行并存留至今的医事诏令近三千条,这样庞大的数字超越了此前任何一个朝代,也明示了来自庙堂的决心。它们见证了宋代医学事业如何巍然而起。

        历代医书传到北宋,缺失与舛误已层出不穷。于是翰林医官院与校正医书局应运而起,《黄帝内经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经典纷纷重订,《太平圣惠方》、《庆历善救方》、《政和圣济经》等新修著作带着时代的痕迹,在坊间刊刻流传。这是朝堂恰逢其时的功业,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福音,在印刷术开始照亮人类文明旅程的岁月里,众多新修医书以纸张为翼,从京城飞向每一个城市与乡村。庙堂的决策从此变成人们的努力,经过无数次艰辛与磨合,医书中的要义融入生活中微小的细节,终于成为传承百代的习俗。

        今天的人们依然生活在这种风俗中,每一碗寒暑疫病时的药汤,每一件四季更迭时的衣裳,每个看似平常又顺理成章的养生习惯,都可能是某封古老诏令在人间的余响。从那些简洁或具体的文字里,会看到来自朝堂的天意如长风骤起,让普天之下的草木都朝同一个方向摇曳,许多人与许多事,也从此改变了命运的走向。

        国之经络

        天意远在云端,现实却徘徊在红尘,为了让诏令里的宏愿变成可行的步骤,总需要一砖一瓦的积累与铺垫。于是各种医事机构先后建立,深入世间黯淡的墟丘,其中有安济坊救治贫弱病患,居养院收留鳏寡孤独,漏泽园掩埋无主尸骸,慈幼局养育遗弃童婴……如明亮的阳光照进灰暗地带,也照亮了许多弱者的生命。

        在每个与生命相关的环节里,都有许多无形的延长线。譬如收购海外药材的香药库,配制药方的太医局,制药的和剂局,售药的惠民局,在每一杯蒸腾的药汤后环环推进,传递着生命的温度与力量。各级官府仿佛精密的链条与齿轮,层层推行着朝堂的意志,他们收集本地药材,报告突发疫情,举荐医事人才,如同密布国土的血脉与经络,将来自中枢的力量输送到每一个遥远的角落。

        三千条诏令如水波在大地上散开,向群山与河流间碰撞出新的涟漪。水旱蝗灾,地震堤决,疫病带来了痛苦与悲怆,却也促成了医学各领域的生长。科学的微光与死神的阴影争夺生命,新生的医术在病患的期待中日渐茁壮。北方战乱连绵无休,刀枪掠出血光,却也带出了金疮科的发展成熟。南方开拓山林地带,难免触发瘴疠,却也使诸多方剂完善流行。

        针砭天下

        那时的宋朝正是群星闪耀的岁月。在流传至今的文字中,会看到范仲淹和王安石决意选拔医事人才,苏轼和沈括记录医药良方,欧阳修和黄庭坚撰写养生心得……在这个国度最典雅优美的辞章里,常闪动着医事进步的印迹。

        在这印迹之下,是一代代医者的相继努力。宋朝的医士队伍空前庞大,各地官学招收医事学员,朝廷开科取士,众多有意医事的儒生登堂入选,进入医官行列。朝堂的激励让他们再无后顾之忧,从此之后,读书人多了一条安身立命的生途,昔日的圣贤之志也换了一种诠释。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可以济世,金针药囊也能救人于生死之间,进一步或许可以兼济天下,退一步也未必只能独善其身。世间从此多了儒医称谓,儒者与医者的身份合而为一,人生的歧路上,修齐治平的理想与普救众生的职责殊途同归。

        医事前行的洪流里,面对的不仅是病痛,更有人间百态与传世风俗。在新晋的医者中,有许多昔日的巫医,混沌未开的村落与市镇曾是他们植根的土壤,许多生命在蒙昧的虔诚里过早凋零。移风易俗的诏令如雷霆之至,巫医们告别神幡,修习医理,开始新的生涯。

        宋朝的医事记忆

        宋朝在时光中远去,世间留下许多传说。在后人印象中,这是一个繁盛而平和的朝代,市井传奇常比文治武功更令人向往。包公案里的勘验故事流传千载,宋慈和洗冤录又演绎出新的情怀。东京汴梁的大相国寺里,针灸铜人带着熠熠生辉的经络穴位,在后世的义侠故事里千变万化,却永不离其宗。千年后的人们记不清临安城里有几位皇帝,却从不会忘记断桥上的白娘子与雷峰塔外的许仙。保和堂的草药与雄黄酒的清香永远萦绕在西湖之上,伴着缠绵的细雨,柔软着一个国度的记忆。

        这是后人对宋朝的追忆与想象。三百年清平岁月里,关于医事的痕迹无处不在,那些坊间市上的医馆药铺,江湖货担上的跌打膏方,深山寺观中的神医药圣,离乱灾民手中的解疫羹汤,缓缓融入传统中国的意象,成为后世习以为常的痕迹。它们无声地讲述着那场巨变,见证着三千条诏令如何改变了此后的人间。

        起于汴梁城中的长风终于在人间消散,又在后世的每个生命中留下无可闪避的印记。在这片土地上,也许永远不会出现真正的世外桃源,无论传说中的神仙精灵或是现实中的僧道侠隐,谁也避不开无处不在的天意。朝堂似乎遥不可及,但声威常常会席卷天下,改变芸芸众生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在天意与红尘之间,是各处官府不遗余力的推广,是施政考核中的奖惩条例,是县吏乡老们击鼓鸣金的宣告。天意未必总如人愿,但这次,它恰好与人间疾苦同鸣。

        回望千年之前,朝堂的经络延伸入每一寸国土,纵然是天涯海角,总有这个国度无微不至的神经末梢。太阳升起,驱散密林上空的阴霾瘴雾,即使在最边陲的村寨中,最轻微的脉搏里,也可能听到来自朝堂中央,这个国度最威严而深远的心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