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08日 星期三

    生活底层与精神高地

    熊元义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08日   03 版)

        诗人王学忠虽然被有些文学批评家裹进了“底层文学”的队伍中,但他却不受这些狭隘概念的束缚,而是从生活底层踏上精神高地。诗人贺敬之在寄语王学忠时写道:“从生活底层踏上精神高地,为弱势群体唱出时代壮歌。”这既是对王学忠过去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的期望。生活底层与精神高地既是统一的,也是矛盾的。这就是在底层社会生活的诗人固然更能感受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也就更能写出这个时代的痛苦,但是,如果诗人不能摆脱这种底层社会的一些狭隘局限,就不可能真正踏上精神高地。

        王学忠认为,诗歌引起老百姓共鸣,被世代传唱,不在诗人生前声名如何显赫,而在其胸腔里是否奔流着“抒时代情,言人民声”的赤血。有些文学批评家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缺失首先是生命写作、灵魂写作的缺失。这既无法概括王学忠这样的诗人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也没有抓住中国当代文学缺失的要害。作家的能力虽然有高低大小,但只要他是真正的文学创作,就是生命的投入和耗损,就是灵魂的炼狱和提升,就不能不说是生命写作、灵魂写作。这种对中国当代文学缺失的判断没有深入区分生命写作、灵魂写作的好与坏、高尚与低下,而是提倡生命写作、灵魂写作这些抽象空洞的概念。这种文学批评因为模糊了是非界线,所以颇受那些得过且过的作家的青睐。但王学忠这样的诗人对此却是不屑一顾的,他们有爱,有恨,是非分明;他们宁愿讲真话而带荆冠,绝不讲假话换取桂冠。

        “底层文学”这个概念却狭隘地圈定作家的写作范围。首先,社会底层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底层人民的苦难就不完全是底层人民自身造成的。作家如果仅从底层人民身上寻找原因,就不可能深刻把握这种底层人民的苦难的历史根源。这就是说,作家如果不把底层生活置于整个社会生活中把握,就不可能透彻地反映底层生活。其次,文学批评家可以提倡广大作家反映底层生活。但是,广大作家却不能局限于这种底层生活,而是应从这种底层生活出发,又超越这种底层生活。作家只有既有入,又有出,才能真正创作出深刻的文学作品,才能达到高远的艺术境界。王学忠的诗写了自己艰辛劳作时的汗水,写了自己孤独绝望时的泪珠,写了工友遭遇不幸时的愤懑,写了他们在争取自身权力时与邪恶势力的斗争。这些都没有局限于底层生活。在王学忠的《石头下的芽》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到,石头下的嫩芽的弯曲和变形绝不是自身基因的变异,而是身上石头的压迫和扭曲。“压吧,用你全部的淫威与卑鄙/但千万不要露出一丝缝隙/否则,那颗不屈的头颅/便会在鲜血淋漓里呼吸//呼吸,只要生命还在/抗争便不会停息/风雨雷电中、继续/生我的叶、长我的枝……”王学忠既深情地讴歌了压在石头下的芽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行为,也愤怒地谴责了压迫嫩芽的石头的淫威与卑鄙。这就是说,王学忠在诗歌创作中绝不受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论的束缚,而是在出入底层生活中追求高远的艺术境界,从生活底层踏上精神高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