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记者康慨报道奥地利大作家彼得·汉德克公开表示,诺贝尔文学奖“到底是应该废除的”,因为它对文学只是事后虚伪的追封,固然可以一时招引来看热闹的——让报纸一口气做“六个版”,却于阅读无益。
汉德克10月16日晚间出现在翻修一新的维也纳城市电影文化馆(Met⁃ro-Kinokulturhaus),并尽力赞扬了刚刚获得该奖的法国大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他对奥新社说,与前一位法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让-玛·古·勒克莱齐奥不同,莫迪亚诺是一位“真正非凡的作家”,写出了“非常罕见的作品”。
“就算特别坏的电影也常有值得一看之处,而今天那些千篇一律的书却并非如此。”汉先生说。
汉德克亲自翻译并出版过莫迪亚诺的两本小说:1985年译出了《一度青春》(UneJeunesse/EineJugend),2003年又译了《小首饰》(LaPetiteBijou/DiekleineBijou)。
但他已经因为自己的政治观点远离了诺贝尔奖。
从1990年代初开始,汉德克便公开表达对瓦解中的南斯拉夫的同情,继而批判北约的空袭行动,并将塞尔维亚归入巴尔干战争的受害一方——“一个孤儿,一个被抛弃的孩子”。2006年,由于出席前南斯拉夫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葬礼并发表讲话,他与西方主流民意的对峙达到了顶点,法国禁演了他的戏剧,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市本已宣布授予他海涅奖,却遭政治人士围攻,汉德克被迫弃奖。
正因如此,今年春天,挪威政府宣布授予汉德克国际易卜生奖(Denin⁃ternasjonaleIbsenprisen)的消息一经宣布,便引发抗议,挪威笔会要求评委会辞职谢罪,亦有教授称此举是一桩“空前的丑闻”,几乎等同于将伊曼努尔·康德奖授予纳粹宣传部长戈倍尔。
今年9月,汉德克赴奥斯陆领奖,果然在国家剧院外遇到了抗议者的嘘声与斥责,其中大多数人来自波斯尼亚和科索沃。
陪同人员告诉挪威广播公司,汉德克对“法西斯分子”、“杀人犯”和“大屠杀否认者”的责骂反应强烈,自感受到了“不友好的”接待,因此虽然领了奖,但拒绝接受奖金。
在国家剧院内,他受到了挪威文化界精英人士的掌声欢迎。
汉德克在演讲中为自己的塞尔维亚立场辩护,并告诉批评者“见鬼去”。
国际易卜生奖创立于2008年,每两年颁发一次,奖金高达250万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408万元。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加德(KarlOveKnausgaard)认为,针对汉德克的批评是“荒谬的”,因为“汉德克不明真相却寻找真相。这正是作家的职责所在”。
汉德克之所以一再卷入南斯拉夫问题,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他是半个南斯拉夫人——他母亲玛利亚(娘家姓西维奇)乃卡林西亚斯洛文尼亚人,1971年自杀,第二年汉德克便据此写出了自传体小说《无欲的悲歌》(顾牧和聂军汉译本出版于2013年8月)。
汉德克所著小说《去往第九王国》(本名《重现》)出版于1986年,描写将近20岁的奥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尔(也是本书的叙事者)只身跨过边境,前往到处挂着铁托元帅像的斯洛文尼亚,寻找在战争中失踪的哥哥格里高尔的过程。他在途中回忆起了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的经过:独眼哥哥,智障姐姐,病入膏肓的母亲,而暴君般的父亲只在娱乐的时候才会自如地说起流亡祖先的斯洛文尼亚语。
韩瑞祥译《去往第九王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今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