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以诗论诗”和“以诗证史”

    余佐赞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0月22日   10 版)
    《也说李白与杜甫》,张炜著,中华书局2014年7月第一版,32.00元

        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尺度去解剖李白与杜甫的艺术和人生,张炜这本《也说李白与杜甫》可以看作当下这个时代对李杜的一种解剖。书中也有很多的“夫子自道”,借助于对李白与杜甫的解读,张炜在书里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文学观,其中有一位创作旺盛时期的作家对李杜的激赏,也有一位有良知的作者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书中的第一讲“李杜望长安”是谈李杜一辈子的干谒。同是干谒,作者将李杜与春秋战国时候的孔孟等做了比较,作者的结论是:孔孟有安顿人民生活的一套理想,是为了实现理想而不辞辛苦地奔走于权贵之间,而李杜不过是求仕。为什么李杜那么热衷于政治最终却没有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呢?作者说,李杜的一生都是在专注于“政治”,而没有专注于“人事机心”,他们都很可爱,但也注定了政治上不会有大的起色。对于李杜那么多让后人觉得没有骨气的干谒文字,作者打了一个“足够大的树”的比方:任何一个人面对时代的潮流,都不可能岿然不动,只是程度会有所不同,仿佛大风来时,真正的大树枝叶在动,但主干是不动的,再小一点的树,枝叶动主干也要动,更小的树如灌木之类,几乎就要匍匐在地了。我很喜欢这个比喻。在干谒之风盛行的唐朝,李杜就如大树一样枝叶随风摇摆,但李杜没有失去“生命的纯粹质地”。

        人们一直都将李杜一生汲汲于功名看成污点,却不了解这只是当时盛行的风气;有人将李杜和孔孟相提并论,却不知前者远没有后者的鸿鹄大志;有人不理解如此热衷于政治的李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不朽文字,却不知李杜不论何时都没有失去生命的纯粹质地。我们要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那些特殊年代的一些特殊“风尚”,什么告密、卧底和写作班子之类,都是因为他们本身不能成为足够大的树,所以匍匐在地。这对后人启示是,你要努力地使自己成为足够大的树,你才会不被“时尚”之风吹倒;如果你不够强大,难免迎风摇摆,但还是要尽力保持质地纯净。

        这本书之所以命名为“也说”,估计是承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而来。张炜这本书没有拒绝郭沫若关于李白与杜甫的研究成果,同时还对郭著中的某些尴尬、曲解和误读做了分析和勘误。郭沫若在论说两位大诗人和庙堂之间的关系时,虽然是非常节制的,但还是给予了赞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作家都没有机会拿起笔来写作,当谈论李白、杜甫与权力的关系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知识分子和执政党关系的诸多联想,郭沫若当时能节制地议论这个,张炜认为已属不易。但对于郭沫若试图为李白一篇自荐表辩护,认为那是后人的伪造,张炜颇不以为然,他认为,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干谒风行,在那样的时代,李杜那样的文章应该属于“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无须刻意辩护。

        全书第二讲“嗜酒和炼丹”是讲说李杜的炼丹求仙,作者讨论了创作的“灵媒”状态,并且指出,李杜不是专业作家,主业是干谒和求仙,诗章是他们的人生的副产品,而在现代社会,“稿费和专业作家制使文学艺术异化”。后面几讲分别是“李杜之异同”“浪费和现实”“遭遇网络时代”“批评的左右眼”和“苦境和晚境”。作者谦虚地说这不是一部古典文学研究专著,但从这些书中的章节名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对李杜的作品、为人和当下如何重读经典等问题都做了思考,不仅努力还原李杜,还对文学创作的所谓规律和当下文学体制作了批评和反思。

        张炜是作家,即使探讨比较严肃的主题,读者读来也不会有枯燥之感,文中那些充满强大的直观感受力的句子往往让人读后难以忘怀。譬如写李白的第二位妻子,她是山东鲁西人,即李白为学剑术待下去的那个地方的人。李白的这位妻子是过日子型的人,比较现实,而李白却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最后李白被他的第二位妻子赶走了,作者写到这里,说:“山东这个地方出过圣人,女人心里的主意比较大,总算没有被李白‘倚马可待’之类的才华给吓住。”读来让人莞尔。

        千余年来,很多文人都曾经尝试着和唐代这两位大诗人“对话”。不同时代和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参照系和切入点,张炜先生根据两位大诗人留下来的诗章,通过“以诗论诗”和“以诗证史”和两位隔代大作家的“对话”,让我们再次回看到唐代的社会现实和李杜的真实人生,同时还让我们洞悉伟大诗人诞生的奥秘和创作的真谛。除此之外,通过和作者一同仰望唐代两颗璀璨的双子星座,目迷五色的我们终于知道了,通往经典和不朽的那一条路在哪里,还有就是不会患上精神狂妄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