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7月02日 星期三

    纵向读鲁迅

    郝永勃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7月02日   03 版)

        我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天,为一本书的写作激动不已。从元旦到春节,以前没有这样写过,以后大概也不会有了……持续地体验着写作的愉悦。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疲劳,有时半夜醒来,想着某一个句子,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章节,就继续写。

        一本书的孕育,已有很多年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读过《果戈里是怎样写作的》,一粒灵感的种子就撒入土中了。鲁迅先生曾在一封信中说:“《果戈里是怎样写作的》我看过日译本,倘能译到中国来,对于文学研究者及作者,是大有益处的……”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为什么能写好,为什么写不好,从已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中,去寻找一种参照。

        在这之后,我写了《鲁迅肖像》,从不同的写作体裁,不同的写作门类,去体会他写作的动因。如果说这是一个“横向读本”的话,那么,现在所写的《春秋鲁迅》,就是“纵向读本”了。从1898年到1936年,以时间的顺序,去发现他写作的魅力。沿着他写作的轨迹,跟着思路走,向高处走,向远处走。他的文字:斩钉截铁,跌宕自喜;余音缭绕,回味无穷。

        “每个民族的主要光荣都来自其作家。”约翰逊在《词典》序言中的话,对我是一种引导。写作是要与人有益的,做事也是要与人有益的。

        写作意味着一种再生。古希腊哲人说:“一粒麦子除非掉在地上死去,仍旧是一粒孤独的麦子,如果死了,就能结出许多子粒。”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活的过程。

        写作的理想,就是出一部具有年表性的书,既平实好读,又饱含了诗性;既为了读者,也为了自己。

        还有那么一点自信:这本书对读者会有益的,这一切源于鲁迅的品格。

        在鲁迅的书中,我读出了人生的意义,也希望自己能写出一本有意义的书。

        如果说有偶像的话,那么他就是偶像了。

        写一本书的目的,自然希望读者越多越好;从另外一方面说,哪怕只有很少的读者也好;即使没有,自己写给自己,自己充实自己,自己武装自己,也还是好的。

        据记载,他一生共写了5600多封书信。

        现在从他的全集中见到的第一封信,写于1904年10月8日,在日本仙台留学时致蒋抑卮,他那时刚看了一部书《黑奴吁天录》,一篇手录的《释文》,“穷日读之,乃大欢喜。”“此地颇冷,晌午较温。其风景尚佳,而下宿则大劣。再觅一东樱馆,绝不可得。即所谓旅馆,亦殊不宏。”

        如果不算他在1936年10月18日以日文写给内山完造的纸条,那么他最后一封信是10月17日致曹靖华的。他说:“近来记性,竟大不如前,作文也常感枯涩,真令人气恼。”他还牵挂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对生存的环境,“我本想搬一空气较好之地,冀于病体有益,而近来离闸北稍远之处,房价皆大涨,倒反而只好停止了。”有许多事是无奈的。

        他的一生共写了800多篇杂文。1898年写的《戛剑生杂记》算是处女作。其中说到酒,观察仔细入微:“试烧酒法,以缸一只,猛注酒于中,视其上面浮花,顷刻迸散净尽者为活酒,味佳,花浮水面不动者为死酒,味减。”

        1936年10月17日写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病中之作:“老人这东西,恐怕也真为青年所不耐的。例如我罢,性情即日见乖张,二十五年而已,却喜欢说一世纪的四分之一,以形容其多,真不知忙着什么……”

        言有尽而意无穷,心有余而力不足。写着写着,有无话可说的时候,还有什么疏漏的,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同样的一个人和一部书,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侧影,留下不同的印象,不同的记忆……

        他的挚友许寿裳在他离世11年后,作《鲁迅的游戏文章》:“和鲁迅相处,听其谈吐,使人得一种愉快的经验,可以终日没有倦容。因为他的胸怀洒落,极像光风霁月,他的气度,又‘汪汪若千顷之波,澄之不清,挠之不浊,不可量也’。”

        幽默有两种,一种是由里向外的,一种是由外向内的。他的幽默那是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幽默,而林语堂提倡的幽默就有了做的痕迹,显得不那么自然了。

        游戏是一种放松,人不能老是绷着,箭在弦上,发还是不发,时间一长,也就疲软了。幽默是一种智慧,登高望远,不论看到了什么,能自嘲,懂反讽,会调侃,写起来就有意思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