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6月25日 星期三

    编辑的趣味与报纸的风格

    谢泳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6月25日   03 版)

        纪念《中华读书报》创刊20周年,我要先从《文汇读书周报》说起。

        我们生活在一个发生了巨变的时代,因为生在其中,可能不是特别敏感,后人判断我们生活的时代,一定会大为感慨。不是所有的时代都发生转型,有些时代会持续很久,比如中国在工业革命到来前的那一段时间,有相当长的时间是稳定的,小的变化时时发生,改朝换代也不奇怪,但基本的生活没有太大改变。我们生活的最大变化是网络时代的到来。20多年前,我在青年时代,是何等渴望言论自由,但网络时代到来后,这个愿望在相当大程度上通过技术革命实现了,那时我们也喜欢谈论结社自由,但微信时代,有些愿望也在技术的引领下慢慢变成了现实,虽然我也很清楚这些现实和严格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大不相同,但时代变化超出我们的想象。

        1987年夏天,苏州大学朱子南教授在苏州筹办了一个报告文学的学术会议,当时国内很多报告文学作家和评论家都参加了。我就是在这个会议上认识了前来采访的《文汇报》记者陆灏,后来陆兄工作调整,去编《文汇读书周报》,因了这点因缘,我也成了《文汇读书周报》的作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家报纸的作者多为老辈,那是手写文字的时代,能成为这家报纸的作者是相当荣耀。记得我给《文汇读书周报》的第一篇短文是关于储安平的,都是直接寄给陆灏兄,他那时的选择余地极大,我写好几篇,大概才能有一则短文刊登出来。当时《文汇读书周报》的风格,其实就是先后几位编辑的风格,尤其是陆灏兄,他是一个不论走到何处,都要把自己的趣味发挥到极致的编辑。他的编辑最有个人风格,不管杂志和报纸,一看就是陆氏风格,编《文汇读书周报》如此,编《万象》如此,直到今天主持《文汇报·笔会》和客串《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个人风格极其鲜明,我以为只有这样的编辑才能编出好的杂志和报纸副刊。

        1994年,《中华读书报》创刊不久,我和韩石山先生到上海,访过陆灏兄,顺便提及刚创刊的《中华读书报》,印象中陆兄对这家报纸的创刊还是略为感觉到了一点压力,因为毕竟是同类报纸,无论作者还是读者,自然会有一些人转向新创刊的报纸,但陆兄自信《文汇读书周报》的风格是独特的,一时不会受太大影响。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两家同为读书类的报纸,风格还真是不同,一南一北,平分了中国读书界的天下。《文汇读书周报》的传统文史味道始终保持,而《中华读书报》初期犀利的批评风格,也很快形成并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可能与萧夏林有关。

        我已多年不见夏林兄了,但他犀利的个人风格永远印在脑海里,他的正义感极其强烈,确有路见不平即拔刀相助的气概,他在衡人论事方面的敏感,把当时刚创刊的《中华读书报》副刊“家园”办得风生水起。夏林也属于那种天生有风格的编辑,只要他一出手,没有不起波澜的时候。他的果敢和决断,一时吸引了国内批评界的目光。

        记得我给夏林的那篇《内心恐惧:王蒙的思维特点》是在北京一个朋友的住处写的。当时我在北京图书馆查资料,为了省钱,丁东兄让我借住德外一个国家机关的宿舍,房子主人出国了,留给朋友照看。那时中国一般人生活中,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也没有租赁的概念。因为白天在图书馆查资料,每晚回到房间再给报纸写点小文章,不无赚钱的考虑。时代发展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如果没有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今天可能依然用纸笔来写这则短文,这个时代是突然到来的。我这则短文后来让王蒙先生很生气,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还曾提及。

        《中华读书报》的副刊,夸大点说,我感觉有过一个“萧夏林时代”,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一个批评的时代,文化界的任何事情,他都敢于批评,而批评没有不点名道姓的。至今20年过去了,我以为那时多数批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我怀念那个时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