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叶朗主编、朱良志副主编的《中国美学通史》(8卷本),日前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8卷分别为先秦卷、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卷、明代卷、清代卷和现代卷,共计300余万言。这套丛书是继《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之后,北京大学美学研究群体历时八年合作完成的又一个大型项目。此套丛书笔者有幸先睹为快,初步阅读之后有如下几点深切的感受。
第一,拓展了中国美学史处理的文献视野。如果单纯从选题来看,《中国美学通史》并不是目前学术界的显学。这是因为经过宗白华、李泽厚、刘纲纪、叶朗等几代学者的建设,中国美学史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确立了基本的范式,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研究著作,研究热潮早已退去。但是,随着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作为学界显学的简帛研究又为中国学术史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史料,而这些史料以往是没有落入美学研究视野的。而《中国美学通史》则可以说是目前运用史料方面最详尽、全面的一部美学史,该丛书作者群体不但坐拥《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所奠定的文献基础,而且对近年来文学、哲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所整理、释读出的新出土文献有比较全面的使用。这一点在该套丛书《汉代卷》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第二,美学史基本文献与具体艺术现象的结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但同时它又是一门理论学科。诚然,作为哲学的一个部类,美学需要通过加强与哲学的联系确立学科的职业性和学术性,但另一方面,美学也有必要通过强化与文学艺术和生活实践类学科的关系突破封闭的理论体系,呈现“丰富的感性”之意蕴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美学学科的开拓者们(特别是北京大学的美学学派)都极其强调美学与艺术以及其它审美经验领域的密切关系,也是面向当代生活的美学打通学科界限、人文社会学科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中国美学通史》中,作者们没有单纯依赖于文献,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而是贴近具体的艺术现象。一方面,把对具体的艺术理论(如书论、画论、文论、乐论、戏剧理论等)的研究与阐述纳入美学史的视野;另一方面,则结合具体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创作的评析来印证理论观点。这显示出作者群体在打通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学方面的知识背景,以及不满足于美学仅仅作为一种纯哲学理论学科的学术立场,也无疑开辟了未来美学史研究的一种新的范式。
第三,在历史研究中体现基本理论立场。《中国美学通史》作为美学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便体现出鲜明的理论立场。这得益于主编叶朗教授多年来在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所积累的心得和成果。例如,叶朗提出的“美在意象”观念,就体现在这部美学史叙述的始终。这个观念是基于中国美学学者对自己独特的立足点的深究与考察,经过长期的理论论证和分析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叶朗从撰写《中国小说美学》到主编千万字的多卷本《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美学史上一些以往不受重视的重要材料的发掘,以及撰写《胸中之竹》以来对于“五四”以来前辈学者的精读和再发现,逐步总结出“美在意象”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而这套丛书则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和阐发,体现出历史研究背后鲜明的理论意识和学术立场。
第四,对海外汉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及时借鉴。近年来,海外汉学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追逐的一个热点。在《中国美学通史》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作者借鉴了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汉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海外中国研究纳入参照范围,提出了许多与经典的中国美学史写作截然不同的问题,促进了美学研究与当代学术主潮之间的对话。
第五,美学史写作体例和写作方式的综合创新。这套丛书由十多位作者分别写作,体例既有相关性,又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色。例如,有的分卷是按照“学案”的体例来写作,有的分卷则按照范畴和专题来划分章节,有的则又按照艺术门类来叙述,并不强求一律。可能在学术界的一些人看来,“通史”与“专著”是对立的,一部“通史”要追求初学者接受程度和学科的广度,因此不能像一部专著一样反映学术前沿。应该说,这种说法作为一般的判断是可以接受的,但很多时候,“通史”这种体例自身就体现出作者对于学术前沿的追求和研究,特别是《中国美学通史》这样一部整合学界专家资源、结合了美学基本理论问题和学科前沿趋势的力作。
第六,体现了美学学者所特有的优美文风。这部著作秉承了中国美学学者长期以来纯净、清晰的文风。这种文风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自然流露,读这种文字的读者也自然会产生一种美的享受,感到一种值得仔细咀嚼的味道。并且这是一种在理论感前提之下的美,作者的文字并没有遮蔽丝毫的理论色彩,相反用简单、优美的语言就把一个理论问题说得很透彻、很明白,才是理论表达的最高境界。
当然,这部著作也并不意味着美学史研究的终点,它也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以及尚未总结的方面。对于笔者个人来说,它似乎缺少一个带有理论总纲性质的长篇导言,而这是非常需要的。尽管如此,我们相信这部著作已经代表了当代美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准,其基本观点、体系结构、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都势必对未来的美学研究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