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洪波)日前,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学者樊洪业担任主编的《竺可桢全集》(简称《全集》)全部出齐,成为对竺可桢逝世40周年最好的纪念。在近日举行的《全集》出版研讨会上,学界对《全集》的出版表达了热情赞誉,尤其对其中日记部分的史料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全集》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全集。全集共24卷,2000多万字,规模极为宏大。《全集》第1—4卷为作者已刊和未刊的中文著述,包括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是编者在2004年之后陆续搜集得来的新增文献,作为前五卷文集的“补遗”。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刘兵认为,《全集》的学术价值并不限于自然科学领域,也不仅限于竺可桢研究,而是对20世纪中国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全集》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其日记部分。24卷之中,日记占了16卷之多,为1936—1974年38年间竺可桢的日记,达1300多万字。华东理工大学张荣明教授告诉记者,近15年来,他看了近百部日记,晚清大概四五十部,民国也有四五十部,“但没有一部像竺可桢日记这般使我如此激动”。
据原竺可桢秘书沈文雄介绍,他将迄今为止的竺可桢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974年竺可桢去世到1984年是第一个阶段,这期间,出版了70万字的《竺可桢文集》,以及选摘的《竺可桢日记》;从1984年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举行进入第二个阶段,这期间,成立了竺可桢思想研究会,编写了一部较为可靠的《竺可桢传》;2001年,《全集》出版工程正式启动,竺可桢研究由此进入第三个阶段。“《全集》的编纂完成,将是竺可桢研究的一个新起点。”沈文雄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等学者更是认为,《全集》的出版必将掀起竺可桢研究的新热潮,“一门‘竺学’已然浮现在学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