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故事叙述婉转且绕有风致,语言也十分清丽、优美,可当小说看,亦可作童话观,把纪实文学的“文学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三十多年前,我也像《一片小树林》的年轻主人公杨瑞清老师一样,在同一年从师范学院毕业,然后提着简易的行李,兴冲冲地跑到地处湘鄂赣边区一个小县城里,在一所正处在初创时期的中学里登上了讲台。那年我还不到二十岁,正是心比天高的年龄。一本泰戈尔的《园丁集》和一套马卡连柯的《教育诗》,是我当时最爱读的书。那时每天上课前,在响过预备铃后的那几分钟时间里,我总要站在走廊上,满怀欣喜地看一遍我们自己栽下的一排排绿油油的小树,心头轻轻漾过一阵自豪感。那是因为我想到了契诃夫对库普林说过的话:“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我亲自种植的,因此对我非常亲切。不过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事。在我没来以前,这里是一片生满荆棘的荒地,正是我将这荒地变成了经过垦植的美丽园地。想一想吧,再过三四百年,这里将全部是一片美丽的花园,那时人们的生活将是多么惬意和美好……”
可是没过几年,我就离开了那个地方。我没有看到自己种植的小树长成一片小树林。这是我此生一个终于没有完成的梦想。现在回忆起来,仍然不禁泫然而有泪意。
然而,从王一梅这部优美的纪实文学作品里,我看到了三十多年前种植在另一所小小校园里的一片青青的小树林。那是一百棵小杉树,现在已经长成了郁郁葱葱的杉树林。而杨瑞清,这位中国乡村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和不离不弃的践行者,用三十年的时光,一直守望着和维护着这片小树林长大、长高了。
王一梅不愧为一位优秀的童话作家,她懂得,怎样的故事才称得上是真正美丽的童话。她显然也十分明白卡尔维诺的童话理念:最美的幻想也只像一些美味的果酱,如果不把它涂在真实的故事的面包上,那永远只是一些果酱而已。《一片小树林》就像是一首献给中国乡村教育的童话诗。
五里村,曾经是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五里河绕着村边缓缓流淌,世世代代的人在这里洗衣织布,割草耕作,生息轮回,安安静静。当然,还有一代一代的“说书人”,在大树下说着他们心目中的“传奇故事”。随着时光的推移,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垒起了五间并排的小平房,说书人和听书的孩子们熟悉的那棵大树上,挂起了一口大钟,敲起来当当响,全村都能听见。五里村小学小学就这样在当当的钟声里诞生了。
20世纪80年代初,从南京晓庄师范学院毕业的杨瑞清,几乎和那些扛着板凳的孩子同步,踩着稻田的田埂来到了五里村小学担任村小教师。他没有想到的是,开学第一天,支书就向大家宣布:从今天开始,五里村小学的新校长,由杨瑞清担任。他几乎是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状态下,接过了此前的那位老校长传递来的一支教育“接力棒”。
而当时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孩子们不喜欢上学;小学校里既无校舍和教师,也没有一分办学资金。“无助、自卑、放任、孤独是当时五里村小学生面临的状况”。站在杨瑞清面前这些“背景”各有不同的小学生,也都是《一片小树林》里的“主角”,他们当中有贫困无助的留级男孩杜斌斌;同样是留级生的自卑男孩颜海军;有父亲早逝的孤独的“秧侉子”女孩曲小琴;还有顽皮、放任、总喜欢跟老师“对着干”的朱大洲……可以说,杨瑞清的教育之路的起点是非常低、非常暗淡的。但是,早在晓庄师范读书时,他的心里就装进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现在,怎么办好这所乡村小学,怎样让这些孩子喜欢上读书,就成了这位大男孩心目中的人生大事。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的岁月里,杨瑞清和村里的乡亲、学校的同事、校工一起,果然就像种植一棵棵小杉树一样,用心地、努力地去培土、浇水、剪枝,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和坚守,终于把这所小小的乡村学校营造成了一所属于农民孩子的“乐园”。他曾经这样想象着:五里村小学有128个孩子,来自128个家庭,他们将从五里村走出去,走向四面八方,去找到128个不同的未来——不,不是128个,而是无数个你也许根本无法预计和想象的未来。
想到这些,杨瑞清的眼睛里闪着明亮的光。他的心里升起了一种美好而强大的信念。他想到了自己毕生服膺的陶行知先生。“当年,陶行知先生看见了乡村教育的重要,他重新估计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丢弃了归国学者、大学教授的身份,来到乡村过普通农民简朴的生活。”事实已经证明,杨瑞清不仅成为了陶行知之后的一位全身心献身于乡村教育的后继者,而且还创造性地把陶行知倡导的办学模式付诸实践,把五里村小学变成了一所“小而美”的乡村乐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派员来到五里村小学,认为五里村小学四合院式的校园是“最美的乡村小学”,虽然没有高楼,没有高级的教学设备,却有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真心真情,有着亲近自然的广阔天地,有着“社会即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
王一梅在作品里用密集和鲜活的小细节与小故事,呈现了杨瑞清和他的同事们抒写这部美丽的“乡村教育童话诗”的全过程。例如杨瑞清提出取消留级制的前前后后;秋天里他和农民、孩子们一起去收获稻子的情景;金黄的稻垛在午后的阳光下散发着清香,沉甸甸的稻穗也让我们想到了杨瑞清在教育园地里辛勤的耕耘和收获。书中也处处闪耀着迷人的教育思想的光芒,例如杨瑞清一再和同事们谈到的美国思想家艾默生的那个观点:“杂草是人们尚未发现优点的植物”,五里村小学128个孩子,在老师眼里,每一个都是一朵花,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土壤中,周围的湿度和环境不一样,所以开花的时间也会不一样,因此,我们需要的是耐心等待。杨瑞清坚信,每一朵小花,都有盛开的权利和机会。
“纪实文学”这种体裁,向来存在着只顾罗列事实而缺失文学之美的弊病。王一梅却是一位善于从大量素材中采撷最美、最闪光的细节,并且能够采铜铸鼎、撒豆成兵的高手。这部作品裁剪精准而适度,故事叙述婉转且绕有风致,语言也十分清丽、优美,可当小说看,亦可作童话观,可以说,把纪实文学的“文学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全书自始至终也荡漾着一种光明和美好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