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

    看郝永勃如何写鲁迅

    陶安黎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5月14日   03 版)

        我手里的这本《春秋鲁迅》已经是郝永勃出版的第五本与鲁迅有关的书了。记得最初读他的《鲁迅写照》的时候,是在1999年。自1995年,郝永勃开始动意“写一本有关鲁迅先生的书”以来,一晃近20年了。

        从创作传记《鲁迅写照》、《鲁迅肖像》,到编选鲁迅读本《人生感悟》、《故乡》;再到写作散文集《春秋鲁迅》,他沿着鲁迅先生创作的时间轨迹、人生脉络,用一种生命感悟另一种生命,用一种精神融汇另一种精神,用一种思想理解另一种思想;是设身处地、体察入微地贴近鲁迅的风骨;是与先生不朽灵魂的隔世对话。就像郝永勃所说的:“读书与写作,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寻找知音的过程,就是发现另一半自己的过程。”

        冥冥中的相知,心和心的相通。鲁迅的形象在他的细腻描述中开始还原本色与真实,鲁迅的身影在他挚诚的解读中渐次清晰与高大。

        郝永勃说:“写作的目的,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更多有志于文学的青年读者,去读鲁迅的原著。”

        对于鲁迅,我们这代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初中课本中的《一件小事》、《药》,高中语文里的《祥林嫂》、《阿Q正传》,每每遇到他的文字,常使喜欢作文的孩子们欣喜,也让不喜欢这门功课的学生头疼。但我至今引以为自豪的是,我从中学时代就钟爱鲁迅先生的文字,并攒下父母给我的零花钱买到了那个年代能够买到的所有鲁迅著作的单行本。如今,它们仍立在我的书架上,成为我最宝贵的珍藏。

        然而,近年来,鲁迅像许多曾经有着伟大光环的人物一样,开始被曲解,被误读。无论是从学术抑或从生活,各个怀着不同的心境,以现代人低于道德底线的水准,去做心怀叵测的猜度和别有用心的研讨。有些人甚至没读过鲁迅的文章,也跟着起哄。但曲解也罢,误读也罢,把他的个别篇章从中学课本中撤掉也罢,作为中国新文学的一座丰碑,他的创作及影响已经成为一种无可争议的文学精神和传统,是不具备这个高度的人所难以抵达的高度,是无论热爱他的人或者不喜欢他的人都无法绕开的话题。在这样的关头,一本能够还原先生本来面目的书显得至关重要。

        当一些人觉得先生的声音刺耳的时候,一些人自会感到先生的亲切。

        在这个暮春的周末,一场久违的小雨轻轻地下着,空气终于湿润起来。一个人静静地翻阅《春秋鲁迅》,在读之前,我就把鲁迅的十几本单行本放在桌上,随时可以对照着原著来读。此刻,《春秋鲁迅》就如同一种导引,我甚至可以按图索骥找到先生在哪一年哪一天写的哪篇文章,背景是怎样的,心境又是怎样的。这样的阅读自然显得轻松,但在轻松之余,我不可能不想到作者,想到郝永勃为此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辛劳。

        为了写《春秋鲁迅》,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整本书“从1898年到1936年,以时间的顺序,去发现他写作的魅力。”如果说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是对鲁迅全景式的回顾,那么《春秋鲁迅》则是一部鲁迅先生的创作编年史。郝永勃以鲁迅的日记、书信、文章、友人的回忆录等为依据,把先生的每一年,甚至具体到每一天的创作历程、经济状况、生活经历、情感波折都做了详细记叙。更为关键的是,他不只是在做简单的记录,而是用诗化的语言,散文的笔触,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 

        感受与创作。记录与思索。先生有知,当感欣慰了。

        一个人热爱读什么书,也就意味着他希望接近什么。

        早在《鲁迅肖像》一书中,郝永勃就写道:“喜欢一个人的书,就想了解他喜欢的书。他常常读的书,他抄过的书,他向人推荐的书……”

        郝永勃还常提起法国诗人瓦莱里的一段话:“一个人在关键的年龄,读了一本关键的书,他的命运由此改变。”

        我深信不疑;因为郝永勃已经用他手中的笔做出了最好的证明。

        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能把一个伟大的作家读熟,读深,读透,甚至融化在自己的生命中,这本身便是接近崇高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他的文字也就愈纯净,愈真实,愈深刻。

        在当今文坛一派急功近利的喧哗与浮躁之中,在“快餐”文化把人们的头脑变得日渐浅薄的时候,当人们越来越耐不住寂寞哪里热闹往哪里凑的时候,郝永勃的书斋依然是那么宁静,淡定,从容。多年来,他默默地坚守着,坚持着。不赶潮流,不追时尚。

        他说:“当用心去写一本书时,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在重新塑造自己,重新发现自己。”

        20年,五本书,五个阶段,五种特色。是付出,更是贡献。为先生,也为自己。

        作家陈村曾说鲁迅的书给了他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鲁迅的书里他可以呼吸。相信在读了《春秋鲁迅》之后,会让这呼吸更加顺畅。

        “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相信有很多人记得鲁迅先生的这段话。

        我总觉得,鲁迅先生是读不尽的,写不尽的。他从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同路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一定还会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