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

    为中国大学沉疴把脉

    王洪才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5月14日   11 版)
    《大学理性研究》,张学文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30.00元随伴着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与大众化进程,大学办学行为也出

        伴随着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与大众化进程,大学办学行为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最为显著的是行政化现象日趋严重,大学越来越像企业来经营。这一系列现象引发了学界的强烈批评,这种批评在“钱学森之问”发表之后达到了高潮。人们不禁追问:大学作为知识圣殿为何难以保持理性?大学的理性精神究竟哪里去了?这种追问无疑是合理的,因为人们对中国大学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它早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希望它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也希望它能够引领社会文化建设,正是这种寄托促使人们对大学行为展开了一系列批评。然而,在这种批评声浪中却缺乏对大学行为是否真的理性的严格考证,从而也缺乏对大学理性发展源头的追问,于是,这种批判的武器就变成了武器的批判,因为人们没有追问“大学理性”究竟是何意谓。

        《大学理性研究》的出现可谓正应其时,因为它就是想解答人们关于大学行为是否符合理性的疑虑。一般来说,“理性”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个日常概念,但两者在使用时意味迥然不同。作为学术概念的理性必然要与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认识论联系起来,而且在源头上一定要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在日常概念中,“理性”经常与“冲动”对称,而且与“理智”概念几乎等同。在学术界,人们也经常习惯于运用日常理性概念来对大学进行理性的批判,从而常常把“大学理性”=“大学”+“理性”,并未把‘大学理性’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使用。此时,“大学理性”做“大学的理性”解释,然而这一解释无法真正分析大学行为究竟属于理性还是非理性。《大学理性研究》一书针对当前大学普遍存在的诸多乱象或失范现象,率先引入“理性失范”概念分析大学行为,从“大学理性”视角对大学发展做了严密梳理和大胆批判,系统考察了“大学理性”的发展谱系,追溯了理性概念的起源,得出了关于“大学理性”的独特认知,最后把“大学理性”探究集中到大学行动分析上,对大学发展现状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并得出了一个富有建设性的结论——通过学者的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建设作为大学理性建设的突破口,从而使人们对大学理性的认识从日常理解上升到哲学层面,大大提升了关于大学问题研究的视界。

        专家做出高度评价,认为该书的出版作为对当前浮躁社会清醒而睿智的回应,表明如果说对“大学理性”的探讨是一条河,虽然开始有人在河边戏水,但没有开始测量,而该书则不仅对河水进行了探测,还确立了一些界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