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3月26日 星期三

    中国梦的“江边”叙事

    丁晓原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3月26日   11 版)
    《江边中国》,何建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50.00元

        何建明的新作《江边中国》设置了一个别有滋味的意象:“江边”,这一叙写的具体对象与其存在的宏大背景“中国”之间,建构起了一个充满叙事张力的意象时空。作品通过深度具体报告中国梦筑梦追梦的时代先锋、先进典型吴栋材与永联村,生动、富有信度地大写了我们时代的重大主题。这是一部当代中国的新乡村史记,是中国梦的江边叙事、永联阐释。这一作品体现出了报告文学作为时代的报告所特长的文体价值,也反映了何建明作为新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重要领军人物,所秉具的关注时代行进的社会责任感,身心系于生活现场、自觉接活地气的职业精神和善于把握重大题材、开掘题旨、娴熟地以非虚构的方式进行宏大国家叙事的能力。

        作为一种非虚构的叙事文学样式,报告文学应当注意作品叙事策略的设计和与报告对象相适配的方法的运用,以此传输受众所需的信息,生成召唤受众阅读的叙事引力。《江边中国》“江边”与“中国”之间有机的组构,调制出作品可人的叙事魅力。宽幅的叙事与细密的言说,主干的强化与关联性材料的穿插,将作品组织成宏阔大气又立体丰富的非虚构艺术体。永联筑梦创业的小历史叙事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历史叙事有机结合起来。就作品主干看,《江边中国》是一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跑者永联村、永联人的创业史、精神史,但作者又不坐井底观天,而将这样的小叙事置于中国和世界的宏大背景中加以展示。作品高开大起,由邓小平的小康构想,推至党的十八大的“中国梦”;由作者于十八大前刊发在《人民日报》的《小康社会下的农家乐》,自然导出本部作品的叙事对象江边小镇永联村和它的带头人吴栋材。由永联村原为“七0圩”的命名,推展1970年代初年中国和世界若干大的历史场景。从作品章节的标目,如第五章“1992年,邓小平的目光与吴栋材的胆识”,第七章“进入2000年,索罗斯跑了,吴栋材来了”等,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关联“大”“小”叙事的刻意与自觉,这些篇章把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关节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和永联村顺势发展、艰苦创业的历程,结合起来进行叙事,既真实地反映了乡村发展史的真实场景,又凸显了永联筑梦追梦的特殊意义。

        宏大的背景开阔了《江边中国》叙事视域,赋予了叙事本体重大价值。而构成作品叙事本体的无疑是吴栋材及永联村的故事。这一人物和村的故事,是报告文学中国梦叙事的生动典型。一个由围圩造田“无中生有”的江边小村,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建设成为富甲一方、生态宜居、文化相生的现代化小镇,今天永联村的现实正好描绘出明天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美好前景。作为非虚构的叙事,《江边中国》致力于回到吴栋材创业史、永联村发展史的现场,择取其中富有意味和趣味的人和事加以细说,比如万众围滩、副业养鱼、村民“角力”吴栋材,逆行投资上项目、建设议事厅等,都是作者具体详写的故事。这些人和事的叙说,清晰地呈现出了对象艰难跋涉、开拓创业的坚实足印。此外,《江边中国》作者善于在主线之外作有意味的穿插,比如由永联小镇联想捷克比克鲁姆洛夫、意大利波西塔诺小镇,以显示永联小镇之美;由江边永联村创业一族,移笔罗尔夫等在美国弗吉尼亚的往事,彰显开拓者所具有的共同品格。这些穿插性叙事,使《江边中国》更显从容有致,意味盎然性。

        阅读《江边中国》,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进入了某种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何建明对报告对象的熟知,来自于对故乡的深情,对吴栋材等永联人的崇敬。吴栋材在作者的笔下,不是一般的叙写对象,而是可敬可爱的“父辈”。作者的写作更多的不是一种采写,而是一种生命的投入和释放。作者既写吴栋材这一代父辈的创业的业绩,更写他们特有的精神品格。父辈勤劳、执着、智慧而不乏乡村世界的野性。作者写人不作单面关照,力求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吴栋材是江边汉子、伤残军人和学徒铁匠,人物的主导性格影响着人物的人生,而这样的个体生命,在大时代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