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

    槐,无香

    王怡娃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3月19日   03 版)

        每年到了五月之初,京城的槐花,总是能开成一片海,清风过去,或者细雨初晴,槐花三角形的花瓣总会薄薄地铺在马路上一层,再渐渐在人们的脚下化为黑色,最后只留下一种走过黏黏的感受,隐没去。

        据说槐树是北京城的代表,我长在北京,有关槐树的文章自然也看了不少,其中多是赞誉性的,并且大多不会少去赞美槐花之香的。就连人们饮食蜜糖时,也大多觉得,槐花蜜,最好。

        然而在我的经验里,槐花并不是香的。从小,我的生活中总是少不了几棵槐树在左右。槐树的叶子是细碎的,阳光透过它,往往早已被分割成了细碎的斑驳,在它下面,总不会有太多光泽,我总觉得,槐树附近,实在有些阴森之感。

        第一次知道槐树是香的,大概还是高一那年到匈牙利。那时所住学校宿舍的后院有几株高大的槐树,黄昏,或者清晨时,总会带来几缕清淡却真切的异香。我曾和同伴寻找香味去看那几棵槐树,并无什么特别,似乎花更密些,样貌极为平时。只是有了香味,倒显得怪异起来,多出了一份风雅,却少去了几点熟悉亲切之感。身处异乡,我毫不觉得它就是故土上那种熟悉的树木。

        北京的大街小巷上,槐树是很常见的,但似乎都不怎么香。在京城里香味是不难找的,玉兰的香是清的,丁香的香是醉的,再不济,还有上下班时候,地铁上弥漫的汗味混合的香水的香气。可偏偏就是这样,如今,只有这槐,引起了我的注意。槐树还是那个样子,高大,笔直,枝叶茂密。浓绿的叶下藏着淡黄的成串的小花,随风簌簌,却丝毫闻不到那份众人口中所述的应有的香气。我曾回到儿时的院子,槐树依然遒劲,更高了,只是老猫,早已没了踪影。并且或者是因为农业化学的发展吧,一只绿虫子也不见。仰望一树细碎的绿叶,或者低头看浓郁的光影:这就是我对槐的全部印象,并不是香的。北京是很重视保护槐树的。牛街街口路中央有一棵古槐,琉璃厂胡同口有一棵古槐,凡是槐,尤其老的,一定想方设法保护有加。北京人似乎也对槐独有一份爱戴,不论何地的槐树,总有“京派文人”,加上情怀,大肆赞许。可是,在我眼里,我只爱槐的无香味。或者并不能说是爱,只是在我看来,只有这份无香味,才是生活的代名:不论别人如何赞许它的香气它的风骨,它倒还是那样,除了越长越高,毫不焦躁,毫不有其它回应。也正是这份无香味,在不同的时节,可以品味出不同的生命。槐,理应是无香的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