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3月05日 星期三

    为范泉先生画像

    陈辽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3月05日   11 版)
    《范泉纪念集》,钦鸿、潘颂德编,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46.00元

        为范泉画像的人们,不仅所作的画有标准像、全身像、半身像、侧面像、速写像的不同,而且在作画的笔法上也大有区别。

        一位名人逝世了,或由党组织出面,或由他所在单位牵头,或由家人邀约,为他出版纪念文集,如今已很常见。但有一位名人,在他生前即有多人撰写表彰他的文章,在他逝世后文化界更有多人自动、自发地撰写怀念文字;而两位研究这位名人的专家,完全自觉地、义务地收集、遴选这些文章和文字,把它们编成纪念文集,这却是罕见的。这个名人就是范泉先生,两位研究范泉的专家即钦鸿先生和潘颂德先生。钦鸿、潘颂德编辑的《范泉纪念集》,先是由中国三峡出版社于2000年12月出版;经过修订、增补,入选的文章、文字达180余人次,共52万字,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于2013年10月出版。

        《范泉纪念集》区别于其它名人纪念集的显著特色是什么?那就是文化界集体为范泉先生画像。

        给范泉先生(以下简称范泉)画标准像的是上海书店出版社的《悼词》。它全面地、准确地概括了范泉的一生:青壮年业绩超群,中年负屈含冤,晚年再造辉煌。给范泉画全身像的有钦鸿的《范泉先生不朽的文学业绩》和钱今昔的《蜡炬春蚕忆范泉》。钦鸿的文章,为范泉画一幅全身像:他是卓越的文学编辑家。从十七岁起就踏上编辑岗位,直到患病去世的六十余年间,除了被剥夺正常工作权利的二十二年外,从没有离开过自己酷爱的编辑事业。范泉又是有成就的作家和翻译家,有作品集和翻译作品多种,而且全都是上乘之作。范泉还是作家和读者的忠实朋友,“他一生结交朋友无数,享有很好的口碑和声誉。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朋友们的广泛支持,从而胜任并出色地完成许多重大的文化工程,这也是原因之一。”钱今昔的文章,回忆了血雨腥风年月里的范泉;回忆了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时期及被错划为右派,“到青海受苦”的范泉;回忆了新时期到来以后,“蓝田回煖”时期的范泉;回忆了“春蚕丝尽”病重时期的范泉。钦、钱两文,无异是给范泉画了两幅全身像,相互补充,不仅栩栩如生地画出了范泉的身和形,而且入木三分地画出了范泉的精、气、神。

        有些文化界人士对范泉的某一阶段生活比较熟悉,他们就给范泉画半身像。如丁景唐对范泉作为出版家的生活有具体了解,因此,他在《怀念范泉同志》中就画了编辑家、出版家范泉的半身像:范泉同志“生命不息,拼搏不止,为祖国的文学与出版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欧阳文彬对范泉的最后十五年特别清楚,因此,她在《范泉的最后十五年》中为范泉的晚年画了半身像:“十五年间,仅我所知,他就做了上述这么多事(按:指范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文史探索书系》以及编成他自己的散文集《文海硝烟》、《遥念台湾》等等),这也许是有些人一生都做不完的事。”

        更多的文化界人士,为范泉的人格力量、精神魅力所感动,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写长文章,便写短文给范泉画侧面像:如臧克家《忆往事  念范泉》中说:“范泉肯动脑筋,点子多,他想出的选题,都比较新颖。”碧野只写范泉“为人忠诚热情,扶危济困,乐于助人(《哀思范泉》)。贾植芳写范泉“知难而进、无私奉献”(《一个不能忘却的朋友》)。徐开垒写范泉“真诚、勤奋、坚强”(《真诚、勤奋、坚强》)。台湾陈映真写范泉“那足以超越百劫后个人的怨诽,为祖国奋力工作,完好地保持他不丧失对于人、对于生活的纯真、深厚的感情的大智、勇气和屹立不摇的人文与道德品质”(《鼓舞》)。潘颂德只从“遗简”的角度给范泉画侧面像:“范泉先生正属于那种虽死犹生的人,那种事业和精神不朽的人”;“重读遗简,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范泉先生热爱祖国、坚贞不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名利异常淡澕的崇高形象。”(《重读遗简悼逝者》)他们虽然给范泉画的是侧面像,但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优秀品质,照样跃然纸上,铭记在读者心中。

        为范泉画像的知名人士们,不仅所作的画有标准像、全身像、半身像、侧面像、速写像的不同,而且在作画的笔法上也大有区别。根据题材和内容的需要,有的采取类似油画的笔法,浓墨重彩,气象万千。如钦鸿的《尘封已久的一颗明珠——记范泉先生主编的〈文艺春秋〉》,采用的便是油画的笔法,立体地表现了范泉主编《文艺春秋》,是受命于危难之际,由于范泉的努力,《文艺春秋》办成了“上海沦陷区荒芜的沙漠中出现的一块绿洲”,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抗日战争胜利后,《文艺春秋》又“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和对抗日战争的反思”,呼唤民主,呼唤光明。《文艺春秋》之所以大获成功,是因为它的主编范泉以诚相待广大的作者队伍。《文艺春秋》应读者要求,还增出《文艺春秋副刊》;其后,《文艺春秋》又出版两个专辑和《文艺丛刊》。在主编《文艺春秋》期间,范泉还营救过骆宾基,悼念台湾遇刺的许寿裳先生。终于迎来了光明,迎来了解放。此外,钦鸿在此文中,还为范泉的所谓“南京暗探”辩诬。这篇长文,气势磅礴,多维地、多角度地刻画了范泉,就像是一帧塑造范泉的大幅油画。也有些文章,用的是工笔画的笔法。如孔海珠的《为范泉先生画像》,细致入微地写了范泉“是工作狂”,“办事认真”;“是个杂家”,“一生担当过许多角色”;“脾气倔强,说一不二,甚至于很主观”。因为范泉是孔海珠的父辈,孔海珠又有一副明察秋毫、善于捕捉细节的眼睛,这才能以工笔画的笔法为范泉画像。也有些文章,采用了写意画的笔法,但求神似,不拘泥于形似。如香港王一桃心目中的范泉:“你是一汪清泉”,“你是一道清泉”,“你是一股清泉”。但这一写意,却揭示了范泉其人的精髓。正因为《范泉纪念集》中的一百几十篇文章、文字,虽都为范泉画像,但由于画的像不同,采用的笔法各异,因此《范泉纪念集》又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壮观局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