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梁晓声已创作了超过1000万字的作品。这其中知青文学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却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的最深的痕迹。从插队时到现在,梁晓声不断有作品问世,一直被称为“高产作家”。但他对这些作品的评价却是“有影响不畅销”。写作这么长时间,梁晓声说自己了解如何制造畅销书,但不愿意这么干,而是要秉承自己的创作原则。(新闻见2月20日中国新闻网“专访梁晓声:文学艺术要有‘化人’的力量”)
不少人在提起梁晓声时,总会想起他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知青》等著名作品。但梁晓声在提起这些成就时却表示,其中有些作品是别人的约稿,并非自己愿意写,“因为有些事太敏感,要负担太多责任。”
但后来梁晓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主动用文字向读者展示那个特殊的时代。他说,如果能将人性的温暖与真诚在上山下乡那个特定的年代展示出来,可能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给予读者善的导向。
梁晓声说“还有一些事情也是我不愿意干的”。比如一些出版社会寻找一个选题,然后把相关作品结集出版,梁晓声也遇到过这样的出书邀请。对这样东拼西凑出来的书他不喜欢,“看到处都是改头换面的‘旧书’心里是不舒服的。并且这样的书会伤害我,让别人以为我缺钱花。”
作为名人,梁晓声这种对待写作、出书的态度,不禁让人想到当下名人的出书热。2月21日《湖北日报》刊登的文化报道《畅销名人图书或为‘枪手’捉刀》,让人们看到了当下名人出书的种种潜规则和内幕。
应该说,名人出书或者出版名人图书,是当今图书界、读书界的阅读时尚、流行风潮。但在一段时间以来,相当数量的名人图书中,给我们读者的阅读印象却是,名人图书存在很多问题。近日,偶像明星吴尊来武汉为新书《决定勇敢》签售,场面拥挤火爆,但是,一位粉丝读者说:“这是看书还是看帅哥?”“书上都是花花绿绿的照片,这样的书能做到开卷有益吗?”
现今,出名人书已逐渐成为图书出版行业的“杀手锏”。看一下图书市场上的名人畅销书籍,质量可谓参差不齐。有的名人的书虽然畅销,但无异于流水账,引发读者不满:“把每天的吃喝拉撒汇报一遍,有什么成书的必要?”
质量不高的名人书籍为何要出版?有出版人曾说,尽管有的名人并不都能写书,写的书并不全都是畅销书,但必须承认,图书销量与作者的社会知名度是成正比的,名人的书在总体上要比非名人的书好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图书市场,名人效应成为了图书畅销的保证。
但是,这些名人畅销书籍却未必都是名人亲笔所写。有的名人出书选择与一些作家合作,出版后联合署名,形成长期的搭档关系;有的名人则是口述,请人整理,而真正写作者的姓名却被隐去,或者仅在致谢一栏体现;有的名人,有人专为其搜集资料,由“枪手”代笔写书,然后由名人审阅同意或修订后出版。有些“枪手”代笔,能写出完全是名人风格的文字,甚至比名人自己写得更好,但是这却绝非名人自己的笔墨。
名人的文化资源有限,这保证了名人书的销量或畅销。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出版社或出版公司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名人资源,给这些名人开出了超高的版税和首印量。除了金钱攻势,出版社还常用感情攻势。出版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A出版社为了挖一个大牌名人,专门派人去照顾该名人的饮食起居,主动为他打理工作上甚至生活上的琐事,“就像管家一样。有些编辑已经类似于作者的经纪人或者是品牌经理,这样合作自然能长久。”该名人作者年事已高、无儿无女,对此深受感动:“我不是只把我的书在A社出,而是把余生托付给了A社。”这本书,至今仍在为A社源源不断地创造利润。
从报道披露的畅销名人图书“版税高”、“请枪手”、“编辑给名人做管家”来看,这些问题颇有代表性。一些名人尽管喜欢扎堆出书,但一些名人出版的图书,在图书文化品质、精神含量、思想格调、审美趣味、艺术特色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泛滥的、粗制滥造的名人图书,正在败坏着名人畅销图书的价值和声誉,这已经被大众读者所厌烦。
河北省石家庄市杜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