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文体形式都有产生、发展、固化的过程,其固化过程也就意味着僵化和死亡的开始,因此,文体发展常常需要借助于不同文体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借助新的文体元素使旧有文体突破原有传统范式,创造新的生命活力。文体史演变就是一部尊体与破体、破体与尊体的发展史。
宋代的诗与词,就其分类而言,都属于诗歌范畴。词为诗余,诗词同源而异流,呈现出不同的文体表现形态,但诗词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许芳红著《南宋前期诗词之文体互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将诗词纳入到文体系统中作多向度的考察,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对我们深入认识宋代诗词之间的互动关系,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许芳红首先关注诗对词的影响。宋人“以诗为词”,这是学术界早已关注到的。但将同一作家的诗词作为参照系统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来发现宋代诗对词的影响,这方面的成果还是比较少见的。许芳红以比较阅读的方式,以精确的统计数字作为论述基础,对陆游、辛弃疾、姜夔这几位诗词兼擅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揭示在诗歌对词的渗透过程中词题材的发展变化。作者不仅从诗词题材构成解读诗对词的渗透,又从描写对象、立意、风格几方面入手,在具体诗词的对比阅读中发现诗词同一作家在诗词创作时题材选择的联系与区别。作者还探讨了同一作家诗与词的同题共作现象和不同作家诗与词的同题共作现象,如从陆游、辛弃疾、姜夔的爱情诗词、咏梅诗词的比较中揭示诗词文体区别及作家创作观念的形成原因。
从宋代诗对词影响的历史来说,“以诗为词”有各种不同层次和方式,最初为诗之句法的渗透,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称赞晏几道“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句法”,但这是浅层次的文体渗透,尚未触及文体最核心的因素。苏轼《祭张子野文》强调“词为诗裔”,将诗人之“志”带入词作,以“诗心”入词,这是最高层次的“以诗为词”。同时,以“诗心”入词也带来了词的表现手法的变化,“比兴”与“用典”是诗对词的最好馈赠。许芳红立足词学发展史,再现了“比兴”由诗入词的过程,尤以姜夔、辛弃疾的词创作为中心,具体论述“比兴”手法对词的内在情志与品格提高的影响,并且认为词人以诗法入词,凭借诗的“比兴”之法将词所擅长的“缘情”“体物”与诗的“言志”功能相结合,使三者有机地统一于词体之中,使词的地位得以与诗并驾齐驱。
词本源于市井,以自然清新的口语见长,后经文人发展,成一代文学之盛,但在起初的阶段,典故并未成为词中的主角。主张“以诗为词”的苏轼在词中用了一些典故,但也并没有成为一种特别明显的创作倾向。《宋史·贺铸传》说贺铸“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遂使用典渐成趋势。至周邦彦,则开始大量用典和引用前人诗句。至陆游、辛弃疾时,用典蔚成风尚。本书对陆游、辛弃疾、姜夔诗词中典故使用情况进行了仔细统计,并以统计结果为立论基础,探讨了南宋作者诗词典故的使用情况。作者指出,根据这三位诗词兼擅的作家用典情况来看,在词中用典已成为词创作的普遍状态,而且词中用典频率在总体上还高于诗歌。同时,该书还列举了陆游、姜夔、辛弃疾三位诗词作品中用典相同的实例,并认为正是由于同样的典故会分别出现在诗词之中,无论在典故寓意还是句式表达上,诗词均呈现出大致相同的面貌。除了诗词在句式长短方面略有不同外,二者并没有截然不同的差别,有的甚至连句式都完全一致。根据以上分析,作者指出词中大量运用典故给词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在于提升了词的品位,使词向诗的典雅与厚重靠近,更重要的还在于相同典故的运用,不仅构建了诗词在思想情感内容表达方面的接近,更构建了诗词在语言风格上的接近与雷同,这使词进一步向诗靠拢。
许芳红对词学界人们习见的一些论断也进行了进一步补充论析。如人们论及姜夔词时多言其以“江西诗法”入词,但对姜夔怎样以“江西诗法”入词,论者皆语焉不详。作者结合黄庭坚、姜夔的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在诗、词、诗学理论三者的立体宏观比较中,分别从章法、句法、字法三个层面揭示出姜夔如何融“江西诗法”入词。作者的结论是可以信服的。
词对诗之反向影响,研究界关注尚寥寥。本书可以看作是学术界第一本揭示唐宋词对宋诗影响的专书。该书认为唐宋词影响南宋诗有三种表现形式:一、借词意入诗;二、诗句与词句相类;三、诗境似词境。作者从各种诗话、词话著作以及陆游、姜夔、范成大、辛弃疾的诗歌作品等文献中寻找到了大量例证,并进行了周到细致的分析,如“词学视野下的陆游诗歌”一节梳理出陆游部分诗歌“诗境类词境”,部分诗词甚至如出一辙,并在陆游的人生经历及人们对陆游诗歌风格的评价中充分肯定陆游诗歌所具有的词体特征。“词学视野下的姜夔诗歌”一节则以清人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所谓“诗词异其体调”却“不异其性情”为论述基础,指出诗心与词心的相通无意间促成了文体的融合与渗透,并从姜夔诗词之情感、风格、意境几方面呈现了姜夔诗歌所具有的词味。
总而言之,该书以比较阅读的方式,对宋词演进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揭示,对宋代诗词兼擅的作家诗词进行了深入探讨,描述了唐宋诗词之间的影响与渗透关系。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层次理清宋词演进的脉络,也有助于综合宏观、立体全面地认识宋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作者对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细致精审,体现了敏锐学术视角和杰出的分析鉴赏能力。大量的统计数据也使风格、意境的阐发落到实处,使该书轻灵隽秀之外又添了厚实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