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1月29日 星期三

    在生长的散文里品味人生

    王彬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1月29日   20 版)

        在当今散文界里,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虚构自我的散文,一类是非虚构自我的散文。坚持前一类主张的作者认为,为了张扬散文的艺术魅力,在散文创作中进行虚构是必要的;而后一类作者则坚持以真面目示人。因为,散文与小说不同,小说是作者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叙述者是作者的虚构人物,作者与叙述者是可以切割的,因此小说可以虚构;散文则否,散文是作者直接进入文本,作者与叙述者是统一的,怎么可以虚构自己呢?在一个以作者自我为中心的叙事活动中,必然要求作者的真实性——真实事件与真实情感。散文的本质就在于此。

        不知道他人如何,就我而言,还是喜欢后一类散文,读其文而观其人,使我可以浸润在作者真实的情感的波澜里,比如我眼下正在阅读的《散文是会生长的》这本散文集。作者李林栋是我多年朋友,1968年到西双版纳,做保卫祖国西南边陲的兵团战士,从而对那里的山川风物烙印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以至在30多年以后,还要带女儿去那里寻根。那个地方,在“文革”之时,曾被不少年轻人向往,因为到了那里,便很容易出境而参加缅共,我的一位校友便是遵循这条管道,而最后战死,把鲜血永远泼洒在那片葱郁土地上了。林栋自然没有去缅甸,但是,我知道,在那时,举凡去云南兵团的,这样的抱负与理想难免不潜伏心底。这是时代的精神与历史感召。

        然而,林栋毕竟是林栋,在他的心底还潜泳着另一个追求,或者说在他的基因图谱里还嵌有另一种因子,而且很早便体现出来了。在他的这本散文集中,开篇是这样一篇散文《渤海的印象》,将此篇置于卷首,说明林栋对这篇散文的喜爱,我读过以后也很喜爱。大连我是去过的,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大连与旅顺是两个独立的行政区,后来二者合一而简称“旅大”,现在则简曰大连。在那里,尤其是在旅顺的海滨散步,心情是复杂的,因为那里曾经是中国的治外之地,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先是被日本占领,后来由苏联接管,故而多有日俄建筑,1955年才完全归还我国。在这里,在这里行走,林栋的心境可以觇知,因此对于流淌于其笔端的这样的文字也就不难理解:

        夜幕降临了。清新的海风扑面,我们又来到海滩散步。繁星满天,大海茫茫,晚潮正急。一盏瓦斯灯在不远的海面上诱鱼,一闪一闪的。有人在轻轻地唱着什么歌。150米外的浮筒上,有人在嬉笑,那是迟归的弄潮儿。再近些,有几个岛屿如今黑黝黝的,宛若几只黑色的军舰,在守卫着祖国的天空和海洋。

        多少年以后,林栋在缅怀母校之时,撰写了一篇《诗开始的地方》的长文,依旧于萦回往事的烟云与当时同学的评品,可见他对这篇文章蕴蓄着一种怎样的特殊情感。

        当然,裒辑在这本散文集里,不仅是林栋年轻时期,更多还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而这一阶段作品则集中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索,比如《说买书》、《说剪报》、《说日记之空白》、《说笔记之妖娆》,等等。笔记怎么会“妖娆”呢?看到这样的题目,难免不勾起急迫的阅读兴趣吧!而在日记的背后也难免不潜藏复杂因素。林栋写道:

        且看《鲁迅日记》中,他是怎样处理1932年1月31日以后之“空白”的:“二月一日失记。二日失记。三日失记。四日失记。五日失记。”一直到“六日旧历元旦。昙。下午全在寓中……”这“失记”是什么?是记还是没记?是空白还是不空白?

        林栋发出质疑。在他看来,这“空白”与不“空白”,“实具不可区隔的有机联系”,这就如同“在意”与不“在意”一样,“实属对立统一”,从而折射出作者人生的另一种态度。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读书是这样,读日记当然也是这样,在约翰生看来,“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日记之中的“失记”,是否等于房子里的“窗户”呢?而人生的意义也不过如此,需要认真细致地求索、呵护、擦拭,进而谛视窗户外面的美丽风景。

        散文这种文体,林栋认为,不同于其他,在他看来,散文犹如院落台阶隙罅间凝结晨露的苍苔,是有生命,会生长的,如果做个比喻,他说:这本散文集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叶子——当然有好看的也有不好看的,或不那么好看的——那么,目录页上从前往后的时间之干自然就是散文生长的记录了。”林栋是这么思想的,也是这么编辑的,顺着这个次序读下去,自然也就寻找到了林栋的生长轨迹,至少是阅历的关节点,从而也就领略到林栋的沧桑感悟,不是冰冷虚饰,而是发出温暖的体温,这当然是林栋的人生之根,而不是他人的根。2011年,林栋带着女儿去西双版纳寻根,而在寻根之后,林栋与女儿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关于根的问题,女儿这样向他阐释,“你的经历就是你的根。我的经历就是我的根,这还不好‘寻’?”林栋没有想到女儿的“话如此言简意赅”,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了。是的,每个人的经历就是自己的根,而散文也是如此,无非是将自己的“根”真实而优美地书写出来,展示给读者而已,岂有他哉?我之所以喜欢林栋这本《散文是会生长的》的原因就在于此。

        《散文是会生长的》,李林栋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6月,2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