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对于文化符号的选择和呈现,能够让我们在比较中感受到两国文化软实力的区别。
2008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个“英国创造”的文化符号被逐一展示:罗琳朗诵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中的文句;“憨豆”先生在现场再度滑稽秀;“007”扮演者与英国女王同台演出从天而降,为该系列电影的50年庆典和最新电影《大破天幕危机(Skyfall)》拉开宣传;互联网“WWW”的发明者提姆·伯纳斯-李亮相;流行乐坛神话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的Paul McCartney唱起《Hey Jude》,全场八万观众一起跟唱……一场视听盛宴,让人感受到英国文化离我们那么远、这么近。
这些文化符号都在当代被英国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其中最早的是诞生于1956年的甲壳虫乐队,最新近的文化符号则是世纪之初的“哈利·波特”。它们借助文化传播体系流行全球,各国受众都能从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意义。
时光回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的文化符号的选择则有所不同:身着儒服的演员呻吟着孔子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敲击着穿越历史时空的节奏,使诞生于2000多年前儒家文化穿越时空再度闪亮;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演唱已入选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的中国古老艺术——昆曲。这些文化符号勾勒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创造。遗憾的是,当代中国创造的文化符号很少。
两场奥运会开幕式留给人以视觉的震撼,同样给人以长久的思考。作为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为悠久的历史和文明的中华民族,如何改变对当代世界的文化贡献相对较少、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的态势?如何让几千年所积累的灿烂的文化获得当代的形态和当代的意义?
这是翁昌寿新著《文化竞合》在全书开头所提出的文化产业的“李约瑟难题”。
经过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提倡与实践,文化创意产业在两个方面具备了国家战略意义:一是经济意义,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经济的转型起着拉动和转型作用,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应对经济危机意义不言自喻;二是文化意义,随着世界文明进程,国家实力由军事力量向经济力量、文化力量转移,由单一实力转移为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实力,而强大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的影响力相辅相成,扩张着国家的软实力。
而华语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一个主要战略问题就是:在西方文化产业已经构建起文化和市场的双重话语权的环境下,如何实现大国的文化崛起?这就需要有破解“李约瑟难题”的创新勇气和智慧。
2002年,中国内地确立“文化产业”的路径,2003年展开国有文化单位的文化体制改革,2011年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香港在世纪之交提出建设“亚洲的世界都会”、“亚洲创意中心”;2002年,台湾地区计划谋求“华文地区文化创意领先地位”。在过去的十年里,华语区内具有相同文化基因的各地区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文化创意的产业发展轨道。这十年间,内地、香港、台湾组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文创市场:华语文化市场;经历了经济起飞之后,华语文化正迎来“丰富资源+产业路径+最大市场”的历史红利期。这就是华语文化应对外来文化竞争和加强区域内合作的阶段:文化竞合。
竞合战略是指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来获得企业竞争优势或战略价值的战略。竞合着眼于“做大蛋糕”,而非“抢奶酪”。《文化竞合》作者借用“竞合”一词,来表明华语区的文化竞争和文化合作缺一不可,竞合能够实现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
由于历史的原因,华语区一度处于市场分割的状态。长久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竞争使华语区相互参照,形成修正自我的参照系;同样,竞争中的协同合作不容忽视。例如香港、台湾就囿于市场规模的狭小,无法支撑产业做大;内地缺乏创意创新机制,产业无法做强。而各自所缺的都正是对方所具有的。这样,协同创新的价值就呈现出来了。华语区的文化竞合能够实现“1+1+1>3”的系统效应。无论从产业的视角还是中华文化的视角,华语区的文化竞合都应当成为华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
2012年,内地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2013年,台湾导演李安再度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些点状的突破,使得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关注和认知得以提升,华语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信心得以增强。但是,这仅仅是一个个点状的突破,距离中华文化多点突破、甚至面上的全面繁荣复兴尚有很长的距离。
而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的核心,就是实现中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变,通过文化竞合实现华语区的产业协同和文化创新。立足华语区,面向青年,使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更自然而深刻地存在于现实生活和当下历史中,以获得现代形态和当代意义。这是“中国梦”中的文化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持久动力。这也是华语区文化竞合的战略目标。
《文化竞合》一书正是以文化竞合来梳理和还原2002-2012这十年间华语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基于相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历史社会政治变量,华语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了特色路径。在此基础上,《文化竞合》更关注华语文化产业正在进行着的以文化繁荣和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协同创新。
作者的视角和视野,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风,在材料梳理和深度思考之间架起了桥梁,可以作为全面了解过去十年华语文化产业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导引,当然,也会成为不断探索破解文化产业“李约瑟难题”的实证研究之一。
《文化竞合——华语文化创意产业特色与路径》,翁昌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3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