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年学习历史和科学史时,每逢攻读有关著作,我喜欢在手边准备两样工具书:一是历史地图,一是历史年表。有此二物,遇到重要的事件或战役、重要人物的出生或去世、重要书籍的完成或出版……年表可以用来确立时间轴上的点,历史地图集可以帮助确立空间中的位置。如此读史,非但容易记忆,而且趣味盎然。给我印象最深的历史地图集,是三联书店出版的《泰吾士世界历史地图集》(The Times Atlas of World Histo-ry),长期被我视为枕中鸿秘。而历史年表,则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我用过四种:
一种就是《泰吾士世界历史地图集》所附的“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比较简略。第二种是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逐年列出中外大事,相当有用。与此类似的还有美国人格伦主编的《世界七千年大事总览》,将历史事件分列七个大类编排而成。
但我用得最频繁的是一种小册子,即方诗铭编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原是《辞海》历史分册的附录,后来出版社将它单独印成一百多页的单行本。这个表主要的用途,本来是提供中外纪年的对照(比如东汉永元十二年对应公元100年),并无史事记录,我却将它当作一种半成品性质的“空白表”来使用——因为表中有大量空白,我就将我读史时所关注的那些时间节点上的重大事件、战役、人物生卒等等,随时添注于表中,比如在东汉永元十二年那一行,我注上“托勒密,N178”。意为通常认为托勒密这年出生,公元178年去世。久而久之,添注越来越多,这本小册子也成了我的枕中鸿秘,书角变圆,几乎翻烂。
我之所以在《中国历史纪年表》小册子上做这番功夫,是因为当时找不到一种合适的历史年表,特别是专供科学技术史研究使用的专业历史年表,所以干脆自己动手,逐渐积累成一个将就能用的年表。
在我投身科学史行业三十余年后,一种我曾经梦寐以求的科学技术史专业历史年表类型的工具书终于面世——这就是先师席泽宗院士主编的《科学编年史》。展卷叹息,夜不能寐,先师的音容笑貌仿佛在书页之间浮现。
编年史与年表当然不同,年表只是编年史中的一个子集。本书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16开,914页,凡186万字。以编年形式,讲述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成就和划时代著作,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9000年至公元2000年,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天文、医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农学9大学科门类,共设1700多个条目,配有1000余幅富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精美插图。是国内120余位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普作家集体合作的成果。
撰写历史的方式历来有几种。编年体是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编排,易查易读。用编年体撰写科学史,能清晰显示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又可与人类文明其他领域的历史进程相互观照。而将各学科的发展融汇于一卷之中,也是本书的特色。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认为:“将各个学科的历史统一到一本书中是能产生‘化学反应’的。打个比方,数学、物理、天文各科的历史发展就像钢琴、小提琴或圆号的独奏,一曲听来也是优美悦耳,但一齐合奏的这曲科学交响乐更加气势磅礴、雄浑深远。”
或许有人会觉得,如此一巨册《科学编年史》会不会让人望而生畏?特别是在如今这年头,还有人读得下去吗?这就要多设想几种读法了。
《科学编年史》最直接的用途,当然就是作为工具书使用了。除了前面谈到的历史年表的作用,如果遇到某个生疏的科学人物、科学事件之类,翻查一下,马上解决问题。当然你用G°°g1“、百度、维基百科之类,也许解决问题更快,但至少在今天,网络检索在严谨和准确上仍有明显缺陷。而《科学编年史》权威、严谨。编著者中有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数学家王元这样的泰斗级人物,有饶毅、钟扬这样的一流科学家,有卞毓麟、胡亚东这样的科普大家。举凡前期的研究准备和条目设置,中期的执笔编写和专家审改,后期的编辑加工和配图制作等等环节,无不精益求精。难怪本书从选题策划到最终面世,差不多用了十年时间,谓之“十年磨一剑”,信非虚语。
为了帮助读者快速检索,本书设计了4个附录:“学科词条总目”、“人名索引”、“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和“主题词索引”。读者不仅可以按时间顺序概览科学发展的全貌,也可以通过各种分类索引专项查阅。比如只想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学科的整体发展历史,可以查阅“学科词条总目”;如果想全面了解某位科学人物则可通过“人名索引”,每条索引下列出本书中涉及此人的所有条目。
其次是作为百科全书来读。《科学编年史》涉及的各个学科门类的条目分别为:数学204条,物理284条,化学212条,天文191条,地学198条,生命科学234条,医学208条,计算机科学130条,农学120条。这样的篇幅,对于一个好学之人来说,并非难以忍受。清华大学刘兵教授评价本书说:“各学科的条目选取严谨客观,基本上涵盖了各学科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读者有时间,把这本书当作百科全书来阅读,相信对每一门学科的学科概貌会有很全面的了解。”
本书作者群固然是国内各学科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者,但设定的目标读者群却是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广大公众,因此书中语言简单朴实,兼顾科学性和通俗性,对科学史实有普及之功。而全书所配各类插图,包括人物、实物、场景、模型等图,与条目文字相互呼应,堪称图文并茂,大大增加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便利。此外,本书还有9大领域的30位科学大师的传记条目。这样的安排,也是一种“兼顾”措施。
最后一种读法,当然就是本书书名所直接提示的了,将它当作史书来读。其法最为简单,只要愿意花功夫,按顺序从头到尾阅读即可。这就又回到我在本文开头所谈的年表问题上来了——本书作为一部涵盖人类科学整体的编年史,篇幅应该说是非常精简了(但是因为选择精当,仍能兼收提要勾玄之效),它实际上可以视为我以前所期盼的科学史专业历史年表的“扩展版”。例如,在我当年注上“托勒密,N178”的时间节点处,《科学编年史》中出现的是四个关于托勒密的条目。
我是迷信纸质书籍的,总觉得电子阅读“不像真的读书”,只是查资料而已。也许那些喜欢讲“大势所趋”并以自己跟得上潮流为荣的人,会因此嘲笑我。但是我不在乎,我愿意一面读着这本书,一面静听他们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