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安德烈·沃洛斯(Андрей Волос)以描写波斯诗人鲁达基的小说《回返潘杰鲁德》(Возвращение в Панджруд)获得了2013年的俄语布克奖。
鲁达基回乡记
沃洛斯是男作家,又以阳刚气质的作品著称。
为什么强调这一点?本版另文介绍。
阿布·阿卜杜拉·贾法尔·伊本·穆罕默德·鲁达基生于858或859年,死于940或941年,是第一个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新波斯语写作的诗人,后世因此称之为波斯诗歌之父。
小说写的是诗人的晚年,他双目失明,也失去了撒马尔罕的统治者纳斯尔二世的宠爱,被迫从布哈拉的宫廷告老还乡,返回祖地鲁达克———即潘杰鲁德(今塔吉克斯坦境内)。有位好眼睛的文盲少年陪着他,在沙漠里给他带路,做他的眼睛。鲁达基一路回忆自己身强体健、耳聪目明、四处留情、得宠天下的壮年岁月。走到后来,瞎诗人反而成了少年的导师,不仅教他识字,还授以人生哲理,兼及长期观察宫廷政治的心得。
鲁达基遗诗不多,汉语译介不少,如潘庆舲译《咏暮年》:“我的爱,你可知道,谁的卷发像麝香,/当年拜倒在你跟前的人是何等模样?/如今你用绝色的卷发迷惑了他,———/他年轻时代的卷发你可曾见过吗?”
又如应苏丹之命所作的《酒颂》:“我们首先应当叫酒的母亲受磨难,/然后把自己的孩子监禁起来。/母亲活着,就不能把孩子夺过来,———/那首先要把母亲捣碎,蹂躏!/……我知道,你能在火焰上熔炼黄金,/可是,你不能叫它像酒一样哭泣。/我把酒的孩子比作狂怒的骆驼,/恶魔从向上冒起的泡沫中诞生。”
安德烈·格尔曼诺维奇·沃洛斯1955年生于斯大林纳巴德(今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毕业于莫斯科油气学院,地质专业之余译诗,写诗,继而于2000年出版小说处女作《乌拉马巴德》(Хуррамабад),书名意指“今天是个好日子城”,实以杜尚别(塔吉克语的意思是“礼拜一”)为原型,描写苏联解体后塔吉克斯坦陷入内乱,种族残杀,以至阿富汗军阀和毒品贸易渗透的岁月。主人公是位孤寡老太太,只有响尾蛇和一个塔俄混血小孩与她做伴。
《乌拉马巴德》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奖和反布克奖(Антибукер),后者由今年3月神秘死亡的寡头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在逃亡前出钱创办,如今早已不存在了。
沃洛斯现居莫斯科,《回返潘杰鲁德》是他继《乌拉马巴德》之后又一部以中亚为背景的小说,颇受好评,此前已经获得了浦宁奖,并进入了大书奖的决选,亦曾入围2013年鼻子奖和亚斯纳亚波良纳奖。
《哈尔滨蛾》
今年是俄语布克奖第22次颁奖。该奖仿行英国布克奖的规程,创办于苏联时代末期的1991年,次年首次颁奖,乃俄国现代史上首个非官办的文学奖。
大奖得主可获15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元27.9万元),而入围六人决选的作家亦可每人得到15万卢布。
决选名单上有一部《哈尔滨蛾》(Харбинские мотыльки),作者安德烈·伊万诺夫(Андрей Иванов),1971年生于塔林,曾长期在北欧国家过着难民的生活,现已返乡。
《哈尔滨蛾》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至40年代的雷韦尔(塔林),彼时爱沙尼亚虽为独立的国家,却是白俄知识分子的聚居地,有些人在空想和毒品中迷醉,另一些人为了反共还乡,则投入了法西斯主义的怀抱。哈尔滨是全俄法西斯党的大本营,不断有反共宣传品寄到主人公鲍里斯·雷布罗夫处,以图假手运入苏联,但他耽于俄乡的痛苦往事,失去了行动的力量,唯一能做的,只是与吞噬反共传单的哈尔滨飞蛾战斗。可这也是失败的,飞蛾不仅占领了他的公寓,还遍布了全城,如同弥漫于整个爱沙尼亚社会的歇斯底里,在两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包夹下,一天天变得惊慌失措。
1940年6月,变天了。红旗舞动,城墙上挂出了斯大林的画像。大批白俄被捕,鲍里斯怀揣假护照,乘乱出海,逃离了爱沙尼亚,一叶扁舟消失在波罗的海的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