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2月04日 星期三

    先秦诸子,半在齐鲁

    山东大学“子海”工程推出首批成果

    大陆、台湾联袂完成《子海珍本编》第一辑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2月04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吴昂)山东大学2010年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出版首批成果——影印子部珍贵古籍善本的《子海珍本编》第一辑174册,该书由凤凰出版社与台湾商务印书馆共同完成。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大陆卷有124册,台湾出版的50册则囊括了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的珍本典籍。两岸出版界的联袂使得该套典籍推出有了更丰富的意味。

        所以,在11月30日于山东大学举行的发布会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成为了主席台上的头号嘉宾。他在致辞中表示,这是一次两岸教育、文化和学术机构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成功合作,为扩大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积累了经验。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受中华文化庇荫,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财富和精神纽带,也构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基础的核心内容。他说,“一个月前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提出了19项共同建议,其中有一项就专门提出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两岸合作编写国学教育书籍,可以说《子海珍本编》出版发行十分及时,适应了、契合了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表示,西周的礼乐文化和东周的诸子文化,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直接源头。西周的礼乐文明被诸子中的儒家继承和发扬,演化成了占据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核心地位的经学和儒学,而包括儒家在内的先秦诸子,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干预现实的强烈政治性,有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形而上思辨性,有着人生修养、人性发挥的高度能动性,构成并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精髓、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因而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以及整个中国文化模式的生成发挥了巨大作用。

        “先秦诸子,半在齐鲁”,山东有着浩繁丰富的子学文化遗产。作为地处齐鲁之邦、孔孟故里的高等学府,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有着深厚、悠久的子学研究传统,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亨、董治安等几代山大学人为子书整理和子学研究留下了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学校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3年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次完成《子海珍本编》第一辑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它实现了海峡两岸子部古籍善本的合璧,营造了两岸大规模学术合作的良好态势。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范例,在随后持续子部珍本的编纂和出版的同时,山东大学还希望进一步增强与台湾相关文化机构的学术交流,将合作范围由子部古籍扩大到经、史、集三部。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认为,近代以来经学研究力度下降,子学的研究急遽上升。因此,子部的文献也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这是跟传统学术不一样的特点。最近几年,经学重新受到大家的重视,要求加强经学研究的呼声也多起来了。但是学术研究大的面貌、格局和趋势不会改变,因为子学所包含的内容的确是太丰富了。所以从整个中国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看,子学仍然是最重要的方面,子部文献的重要性应该说是排在第一位的。子部的儒家类文献有独特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就体现在宋代以后,有很多的儒学思想家,没有留下对经典的注释,也没有留下文集,但是留下了大量的语录,这些语录大部分都保留在子部儒家的文献当中。所以研究宋代以后的思想,特别是像宋明理学,主要依据的文献就是子部儒家类的文献。在这一方面《子海》对子部文献的收集,特别是善本的收集,对于我们的子部研究应该说有特别大的支持作用。

        山东大学《子海》编纂中心主任郑杰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子海”意为“子书渊海”,《子海》项目的内容采取海峡两岸及国际化合作,分四个层面展开,其中《子海珍本编》是主体,《子海精华编》是核心,《诸子思想文化精华研究丛书》是高端成果,此外还撰写《子海精华编提要》并翻译成外文。项目最后将形成收录500种子部要籍的《精华编》、5000种子部古籍的《珍本编》、收录100种子学研究专著的《研究编》,以及相应的对外《翻译编》,成书5600余种,总体规模为《四库全书》的一倍半。《子海珍本编》将从现存5万余种子部书中精选珍本5000种分十辑出版发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