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乐评构筑的个人精神殿堂

    颜榴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27日   24 版)

        《莫扎特神灯》并不是莫扎特的专论。“莫扎特”象征古典音乐,“神灯”即大师精神散发的光芒以及作者虔诚倾听过程中闪烁的遐思。在这本古典音乐随笔集的第一编里,那些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作曲家大名宛如一座座奇峰耸立;分列在其名下的文章是作者在数十年对一个个对象所做的不断聆听与解读。

        教堂仿佛音乐构造,是作者对古典音乐的独到领悟,也是其童年经历在精神世界埋下的种子。教堂里居住的神祇,化身为西方音乐,在20世纪70年代烛照了一个早慧孩童的心。作者不止一次回顾了少年时如何从收音机里听到天籁之音,那些旋律,就如同孩提时的他每天凝望的天主教堂的拱形结构。

        作者不苟同太多人喜欢音乐并将其看成生活中轻松与美好的部分。“听音乐,实在是一种充满难度的从无限中捕捉自我的过程。”(《序:教堂,收音机与鸣响的天体》)作者是怎么倾听的呢?除了如一般爱乐者淘选唱片、比较版本之外,听音乐是每天的“日课”;对一个个单曲的数次、数日地追索,成为一个既自我陶醉又是自我折磨的过程。从音乐中觅得自我谈何容易,但对于作者而言,他需要的是过去的事物与此在共鸣,从而印证生命里不可变易与不可变异之物的存在。虽然那些启示来自极为遥远的西方世界,与哺育他长大的文明与环境极不相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为文中一串串奔流不息的文化符号所困扰。对于爱乐者来说,遇到音乐之外绵延的别样信息,不能不有所停顿。与一般的乐评不同的是,作者的行文全无五线谱、曲式、调式之类的技术分析,却充满诗歌的意象、画家的作品名、文学家的意识流动、哲学家的警句。作者犹如指挥,让这些人类文明的精英们在古典音乐的门廊下分别聚拢,交替发声。长久以来,他的精神世界与先哲以及往昔艺术大师的时空隧道相连,时有在梦境中与之相遇的故事。由此导致的是某些段落竟像戏剧:本雅明的“驼背小人”可以捣毁神殿,重返地窖,与爵士乐的命运相比拟(《霍布斯鲍姆之见》);从卡夫卡开始引申到指挥切利比达奇那里,以奥特的歌声表明神学陷落等等论断,细细读来都并非虚妄之语。

        仅仅搬运名人是毫无意义的。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影响的校园诗人,作者的诗歌素养让他多次用里尔克的诗歌作为进入音乐世界的通道。这是他开掘自身听觉的独到门径。正是里尔克,揭示出现代世界不再为人预留“心灵空间”,从而导致听觉的困境。作者对西方音乐的态度,接近美国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他用画家达利、戏剧家贝克特的作品,来解释现代音乐如何落入了“狂颠的泥沼”。作者推崇古典音乐,贬低现代音乐,将其上升为一个哲学问题。为此,他反复申述听觉的困境,强调“倾听是艰难的,如果它真的是倾听。只有在倾听者与作曲家、演绎者同处于同等艰难的位置时,倾听才得以存在,得以开始。”(《倾听》)

        至此这种听乐中的受罚意味,已经渗透西方宗教的原罪意识,接通了朋霍费尔《狱中书简》里对音乐的阐述;听乐成了进入教堂接受的洗礼。作者陈述的困境,自然也非只是听觉世界才有,这是今天物质的消费世界给整个人类带来的困境。由此作者提出听古典音乐有帮助祈祷的意义,不无道理。以个人为本位来践行自我,避开时代与人群的困扰,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里恰恰是最困难的。

        书中的第二编名为“音乐的地形图与罗盘”。此书的读者也许面临一次挑战,行文背后支撑的庞大繁复的诗歌、绘画、文学、哲学谱系,诸如“人类命运的梅杜萨之筏”、“现代音乐像马格利特绘画里的悬空城堡”这样的修辞俯拾即是,艺文基础弱一些的爱乐者恐怕有点吃力了。

        然而,正是这样的乐评构筑了一座独特的个人的精神殿堂。一个现代人在精神高蹈的旅程中钟情于西方古典音乐,一次次地回望,似乎就是对故乡的凝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不能简单地把此书当作乐评来读。就一位思想者而言,如今呈现的乐评只是他的冰山一角,其间蕴涵的哲学意味对读者而言还是一个谜。

        《莫扎特神灯》,贾晓伟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9月,4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