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台湾的旧时人情物语

    刘庆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27日   24 版)

        《我的童年在台湾》,是台湾作家黄宝莲对故乡纯美岁月的记忆,半生智慧的回顾。面对海峡两岸共同的青春印记,遥望我们“离开”的故乡与青春,总是让人情不自禁。

        年少时,向往外面世界的新奇事物,向往一种“不同”于自己的生活。足够大,我们义无返顾地走出去,不愿回头。游走四方,韶华不再,心中的某个角落却隐隐不安,常想回头望,却没有一条路,通向那年的故乡。

        黄宝莲是美籍华人,出生于台湾桃园。自1983年起,她先后居住于纽约、香港、伦敦,行游四方,文字如人,温文清净,一路走,一路写,有散文集《爱情账单》、《简单的地址》、《无国境世代》、《芝麻米粒说》、《我私自的风景》、《五十六种看世界的方法》,短篇小说《七个不快乐的女人》、《七个不快乐的男人》、《lndigo蓝》,长篇小说《暴戾的夏天》等。

        生于台湾乡村,整个童年以及年少时最纯美的时光,黄宝莲都是在家乡度过的。她却本性“不安分”:

        “十二岁那年曾经意图离家出走,悄悄把几十元储蓄藏在日记封套里,日记带在身上,以为走出去就会海阔天空!踏出家门之后,回头望一眼正在后院洗菜准备做晚餐的母亲,身后是逐渐暗下的天色。

        已近七时,晚餐仍未就绪,母亲一贯的散漫与怠惰,我还没放弃对母亲的牢骚与抱怨,出走的意念加倍增强。通往村外的碎石路长满野花与芒草,一个人固执而孤单的身影没入蜿蜒的小路中。

        母亲在后头叫了一句不轻不重的“回来”,没有恼怒亦无慌张。我下定了决心不理睬也不回头,母亲竟然也就此任由我去,使我走到村外的纵贯路口,面对南北呼啸的卡车,徒然感到一阵茫然与失落。

        等我颓然回到家门口,母亲问我为什么又回来?我实在只是不知道要去哪里,可是,我没说。”

        一颗疏离的心,使她成年后果然云游四方,定居他所,与家乡愈发疏远。时值不惑之年,黄宝莲回台湾居住,偶尔回到故乡的村落,却感慨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情感与印迹。

        海峡两岸的这一代人,对于青春的记忆,有很多相通之处。台湾流行的歌曲、小学生的西瓜头、曾风靡一时的“迷你裙”、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儿时曾玩过的游戏、做过的坏事……既打着时代的烙印,又镶嵌着浓厚的情感。本书选取了作者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力图通过编排,呈献给读者一个带有活力的、带有温度的,可以触摸得到的青春记忆。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台湾的青春印记,也收录了作者的半生智慧。一个温润率性的女子,游历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其眼界之宽广、思维之灵动、感悟之深刻,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每一篇文字,都可以见到一个她的喜和悲、充实与孤独。矛盾的情感如此真实,触动到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直到父亲逝世,我才明白,他把一生的沉默和孤独都留给了我,在他的身影里,我看到生命的残缺,以及我所渴求却从未获得的安全感。如今,不再梦想爱情和英雄,寂寞是生活的一部分,孤独是必然,也是个性和能力!”

        永远走不出,再也回不去。“三十年,我疏远了的家园。这一切都已经是上一世纪的古老往事。”

        那里,就是她的故乡;那里,有不忘的青春。

        《我的童年在台湾》,黄宝莲著,2013年10月,重庆出版社,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